新西兰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到40岁时的口腔健康状况,与代际因素、个人观念、社会经济地位(SES)、拜访口腔医生的频率以及从儿童时期开始的自我口腔保健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该论文年3月2日在线发表于《牙科研究杂志》(JDentRes)。
一个人幼年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口腔保健观念(由个人和其父母决定)与口腔健康相关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人从出生到成年(38岁)保持口腔健康的可能途径。研究者假设:一个人幼年时期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预示着其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更好的口腔健康观念;这反过来又能预测出良好的自我保健和拜访口腔医生的行为;进而其38岁时有较低的患龋经历和更好的自我报告的口腔健康。该研究基于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队列纵向数据,采用广义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研究口腔健康观念、成年早期的口腔健康行为、牙齿健康状况与成年(38岁)生活质量的关系。搜集并分析婴幼儿时期(0~15岁)和成人时期(26、32岁)的社会经济地位、口腔健康观念(15、26和32岁)、自我保健行为(15、28和32岁)、口腔健康状况(例如龋失牙面数)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8岁)的数据。
结果显示,幼年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口腔健康观念与研究对象的口腔健康观念相关,进而可以预测出研究对象的刷牙行为和接受口腔医疗保健的情况;刷牙和接受口腔医疗保健的情况与其成年期未经治疗的龋失牙面数相关,而龋失牙面数又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相关。(张慧编译)
韩国研究显示,隐裂常见于下颌第二磨牙
韩国一项研究显示,隐裂最常见于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隐裂牙根管治疗后的两年存留率达90%;探诊深度是判断隐裂牙经根管治疗后能否长期存留的重要因子。该论文年3月1日在线发表于《牙体牙髓病学杂志》(JEndod)。
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隐裂牙的好发部位及临床特征,并评估隐裂牙根管治疗后的结果,同时还对影响隐裂牙存留的预后因子进行评估。该研究为期5年,纳入颗疑似隐裂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牙齿类型、位置及隐裂方向、探诊深度、牙髓活力、修复类型、窝洞分类、对颌牙情况、之前的牙体治疗史,对数据进行收集。对隐裂牙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式,利用卡普兰-梅耶法对根管治疗后两年存留率进行分析,使用Cox多变量的风险模型对可能的影响预后的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为,共颗牙齿被确诊为隐裂牙,大部分患者的年龄为50~60岁(32.0%)或60岁以上(32.6%)。隐裂最常见于下颌第二磨牙(25.1%);隐裂牙很多为未经任何治疗(34.3%)或者有Ⅰ类窝洞充填治疗史的牙齿(32%)。88颗经过根管治疗的隐裂牙,两年存留率为90%。根管充填后,探诊深度超过6mm的隐裂牙的存留率为74.1%,显著低于探诊深度小于6mm者(96.8%)(P=0.)。(丁婷婷编译)
对于乳牙牙髓摘除术,根管冲洗剂间效果差异不大
墨西哥一项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显示,对于乳牙牙髓摘除术,根管冲洗剂间效果差异不大。该论文年2月2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儿童口腔医学杂志》(IntJPaediatrDent)。
该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的目的是评估乳牙牙髓摘除术中应用的根管冲洗剂的临床效果。研究人员对电子数据库和经同行评议的儿童口腔医学杂志进行检索;分别由2名文献回顾者对文献的标题、摘要、全文进行筛选和评估,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为,共检索到条记录,选择其中46篇有全文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估;经过筛选,最终有7篇文献满足纳入标准。有3项研究比较了2%的洗必泰和生理盐水,但由于3项研究的异质性无法进行分析;有2项研究报告在比较时,其研究方法和结果没有可比性,也没有进行分析。最终,有2项研究比较了四环素混合物与次氯酸钠根管冲洗剂,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经固定以及随机混合模型分析,二者在治疗效果上均无显著差异。要确定最有效的乳牙牙髓摘除术中应用的根管冲洗剂,还需要进行更多的高质量的研究。(丁婷婷编译)
系统性硬化病与牙周炎或相关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系统性硬化病(SS)患者的牙周附着丧失水平更高,校正后仍显著相关;提示,系统性硬化病与牙周炎间可能有潜在相关性。该论文于年2月28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Periodontol)。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58例伴系统性硬化病的牙周炎患者及52例年龄、性别均匹配的对照牙周炎患者,检测系统性硬化病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牙周检查包括牙周附着丧失、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牙周炎的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对患者的问卷调查来获得。
结果为,未校正前,与对照组相比,伴系统性硬化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附着丧失显著高出0.61mm[95%可信区间(95%CI)为0.24~0.97,P=0.]。研究者使用逻辑回归分析了系统性硬化病状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与否、饮酒情况和体质指数(BMI)等因素,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牙周附着丧失显著高出0.52mm(95%CI为0.16~0.88,P=0.);校正菌斑指数或牙龈指数后,系统性硬化病与牙周附着丧失间仍显著相关,分别高出0.44mm(95%CI为0.02~0.86,P=0.)、0.61mm(95%CI为0.24~0.97,P=0.)。(张翼飞编译)
抑郁症与牙周炎相关吗?
巴西一项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根据现有结果尚不能确定抑郁症与牙周炎之间有确定的关联。该论文年3月6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牙周病学杂志》(JClinPeriodontol)。
该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旨在评估抑郁症与牙周炎相关关系的科学证据。研究人员对3个数据库中的年10月之前(PROSPERO-CRD)的文献进行检索;同时还手动检索了一些非正式出版的杂志。共获得了项潜在相关的研究。由2名文献回顾人员对文献研究进行选择、提取数据,并评估风险偏倚;对有无牙周炎进行荟萃分析,并计算总效应、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为,最终有15篇文献被纳入到该系统性回顾研究;其中,8项研究为横断面研究,6项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有6项研究报告抑郁症与牙周炎有相关性,然而有9篇报告两者之间不相关。经方法学质量评价,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风险偏倚较低。7项横断面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抑郁症和牙周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OR=1.03,95%CI为0.75~1.41)。但纳入的文献研究有很大的异质性,要探究抑郁症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不同设计的研究。(丁婷婷编译)
==========================
国内新闻纵览北京中科白颠疯白癜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