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
口腔治疗越来越趋向于微创化,大家也在为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而努力。当我们面对大面积牙体组织缺损时,是应该选择直接树脂充填,还是嵌体修复或者是全冠修复呢?
由于树脂材料的特性:树脂老化、聚合收缩、技术敏感性强等,导致了我们无法确保给患者长期有效的结果。
全冠修复又会大量的磨除牙体组织,大面积牙本质暴露,增加了术后敏感的可能性。
随着粘接牙科学的发展,嵌体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优势的修复方式,那么我们临床工作中应该如何正确的制备高嵌体呢?
01
嵌体制备的七大原则
在学习如何制备高嵌体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嵌体制备的七大原则:
①.清晰、光滑、锐利、连续的外缘线。(方便制取准确的印模,增强修复体的密合度)
②.圆缓的内线角。(减少应力集中)
③.尽量减少边缘线,降低边缘线的复杂性。(降低修复体加工难度,增强修复体的密合度;降低后期因边缘线过长导致的微渗漏可能性增高)
④.窝沟深度大于等于1.5mm,牙尖高度大于等于2mm。(保证修复体的最低强度要求)
⑤.窝沟宽度大于等于2mm。(保证修复体的最低强度要求)
⑥.洞侧壁聚合角度大于等于10度。(方便修复体被动就位)
⑦.剩余牙壁组织的宽度最少大于等于2mm(死髓牙≥3mm,活髓牙≥2mm)。(降低牙体组织后期折裂的可能性)
当面对大面积牙体组织缺损时,我们经常会纠结于要不要覆盖牙尖。不覆盖心里不踏实,覆盖了觉得磨得太多,违背了自己“微创”的初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根据生物力学原则来判断是否应该覆盖牙尖。
在动手之前,先对牙体组织进行分析,我们需要观察判断,牙体组织是否存在裂纹以及牙尖处的磨耗面(图中红圈处为牙尖磨耗面),牙尖处的磨耗面意味着此处的咬合负载过大,如果后期这个位置受力,会产生侧向的剪切力,轻则破坏粘接界面导致微渗漏发生继发龋坏,重则牙尖折断,这两点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对于负荷较大的牙尖,我们需要磨除并用修复体覆盖。同样的当我们发现有裂纹时也需要覆盖。
通过此图可以发现,功能尖处的力集中在颈部区域
02
高嵌体的制备
我们回归到临床,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进行高嵌体的制备。
去除腐质,去除无基釉,脱矿的牙釉质以及暴露新鲜的轴壁牙本质以达到最好的牙本质粘接封闭效果。
对牙体组织进行初预备,降低咬合高度,给修复体提供足够的修复空间。
对牙本质进行粘接处理。
开始内部重建,其目的有4个:
填平窝洞。
增加修复体粘接效果(新鲜牙本质的粘接力>老化牙本质的粘接力,在新鲜牙本质上进行树脂覆盖,后期只需要喷砂处理树脂界面进行粘接即可)。
减少活髓牙术后敏感。
降低活髓术后被细菌从牙本质小管入侵。
预备釉质边缘,在预备的同时也磨除了因内部重建时被污染的牙釉质。最后再用抛光砂条对邻面进行平整处理。
还想要继续深入了解有关于嵌体制备的知识?
极周直播,等你来学!
每周的周四与周五,极周都会为大家带来,涵盖临床技术、医患沟通等方面知识,帮助医生全面发展。
本周五直播主题:标准化嵌体制备。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