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修复后常因修复体龈边缘暴露而影响最终美学效果,如何规避此问题是口腔医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牙龈生物型、牙周组织状况、修复体龈边缘位置、排龈技术与排龈线及暂时修复体制作等几个方面,探讨前牙美学修复中如何有效地规避修复体龈边缘
暴露,以提高前牙修复的美学效果。
口腔美学修复的目标是获得既符合生理生物学要求又符合美学规律的修复体。然而,修复完成后的随访中常可观察到因游离龈缘退缩(recession)而导致的修复体龈边缘(gingivalmargin)暴露。患者的牙龈生物型(gingivalbiotype)、牙周组织状况及牙周基础治疗或手术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修复体边缘适合性(marginalfitness)、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width)、暂时修复体(provisionalrestoration)制作与粘接,以及修复体解剖形态、患者的咬合状况与刷牙习惯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前牙修复体周围的游离龈退缩,影响最终的美学效果。
1、牙龈生物型
牙龈生物型的概念多见于种植修复。牙龈生物型包括薄龈生物型(thingingivalbiotype)和厚龈生物型(thickgingivalbiotype),国际牙龈生物型分类规定牙龈厚度大于等于1mm为厚龈生物型,小于1mm为薄龈生物型。研究显示:薄龈生物型与厚龈生物型的比例约为1∶2;薄龈生物型多见于女性,而厚龈生物型多见于男性。牙龈生物型的测量方法包括目测法、牙周探诊法与直接测量法,其中直接测量法是在拔牙后采用无张力卡尺直接测量牙龈厚度。研究显示:牙周探诊法与直接测量法的测量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比目测法更加可靠。
牙龈厚度显著影响修复后牙龈边缘的长期稳定。薄龈生物型比厚龈生物型易发生牙龈退缩,这种情况在前牙美学区域更易发生。因此,前牙区美学修复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牙的牙龈生物型。对于薄龈生物型,细微的慢性刺激或创伤即可能引起牙龈退缩。
因此,对于薄龈生物型的患者,其修复体龈边缘应避免置于龈下,必要时可浅没于龈下。此外,牙龈生物型与牙龈乳头有密切关系。李蓬等研究显示:厚龈生物型牙龈乳头体积(27.96mm3±9.89mm3)明显大于薄龈生物型(16.8mm3±7.63mm3)。Chow等研究显示:牙龈乳头形态与牙龈厚度相关,当邻间隙牙龈厚度大于等于1.5mm时,牙龈乳头形态较好。Fu等[9]通过CT对22例头部样本组织生物型扫描,认为唇侧牙龈厚度与唇侧骨板厚度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牙周手术对唇侧隆突肥厚的骨板去骨成型,改善牙龈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面型的作用。
2、牙周组织状况及牙周基础治疗、手术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
牙周组织状况将直接影响固定修复的质量与美学效果,而大多数患者对此持怀疑或不理解态度。因此,初诊时的医患交流是所有后续修复治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医患交流、患者的理解信任及配合能够保证后续的修复治疗顺利进行;同时,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创造轻松的诊室环境、减轻患者紧张感、提高医师工作效能具有积极作用。
全面完善的牙周探诊检查简单高效,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价牙周组织健康状态的方法。修复治疗前牙周组织炎症应得到有效控制,修复前健康牙龈与合适的修复体能够保证修复后修复体龈边缘与牙龈缘位置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状态。否则,修复过程及修复体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修复体及其周围软组织不能达到预期的美学效果。
牙周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也是修复医生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中,对牙周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差异较大(2周到6个月。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应在牙周基础治疗后4~6周开始最终的修复治疗。对于不良修复体肩台位于龈下2mm内的前牙,行冠延长术后8周开始最终冠修复可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Hemp-ton等[15]认为在前牙美学区域,最终修复治疗至少应在冠延长术后3~6个月开始,因为游离龈缘及龈乳头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至稳定的垂直位置。牙周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与牙龈生物型也有密切的关系。牙周基础治疗后4~8周(厚龈生物型)或3~6个月(薄龈生物型),牙周软组织完全稳定,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时机;需行冠延长术的患牙,应在术后6~8周(厚龈生物型)或4~6个月(薄龈生物型)开始最终的修复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或冠延长术后,无论是何种牙龈生物型,修复时机与患者本身健康状况、治疗后或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口腔卫生维护等条件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时间范围。对于恢复周期长的患者,医师应该提前与患者沟通,赢得患者理解;而且应定期随访,明确牙周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修复时机;同时,牙周治疗后较长的恢复期要求高质量的暂时修复体。随着牙周组织不断改建,暂时修复体需要进行多次重衬及微量调改,约每2~4周1次,持续3~6个月,以辅助游离龈及牙龈乳头成形,达到理想的牙龈外形。
3、生物学宽度
修复体龈边缘根据其与游离牙龈的位置关系分为龈上边缘(supragingivalmargin)、平龈边缘和龈下边(subgingivalmargin)。修复体龈边缘位置与牙周组织健康和美观效果有关,龈上边缘与平龈边缘易获得理想的边缘密合度,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而前牙区的龈下边缘更加符合美观的需求。一般来说,上颌磨牙、牙龈退缩患牙以及舌侧边缘采用龈上边缘;后牙、舌侧边缘或全瓷冠修复基牙颜色基本正常的患牙可采用平龈边缘;而龋坏或其他牙体缺损达龈下、为了获得足够的龈距或箍效应以及前牙美学需要的患牙(尤其是前牙区变色无髓牙修复),需采用龈下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