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之口腔生理功

10月19日

第7章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4单元口腔生理功能(上)

本单元内容不多,知识点也比较零乱。一般来说只要掌握真题涉及的重点内容即可,出题没有太偏,也没有太难,需要注意的只是细节。

一、下颌运动

1.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有四个制约因素,即:①右侧颞下颌关节;②左侧颞下颌关节;③;④神经肌肉结构。其中,第①、②两个制约因素即双侧颞下颌关节是难以改变的,第③制约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地加以调整。通过修改面甚至重建,可改变应力在牙周膜上的分布,从而改变本体感受器传入的信号,间接地调节第④因素即神经肌肉的反应,以致影响下颌运动。例如面牙尖斜度较大者,当咀嚼末期做水平运动时,将形成创伤性的侧向力,此时本体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神经肌肉的调节则产生垂直向杵臼式的咀嚼运动;反之,面己磨耗成平面者,咀嚼末期往往呈现水平向运动,牙齿支持组织的受力较上述垂直杵臼式咀嚼运动者小。其结果通过本体感受器和神经肌肉调节就会产生水平向的下颌运动。总之,面的形态决定牙齿支持组织受力的方向,这种力又刺激牙齿支持组织的本体感受器,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从而产生消耗能量最小、避免疼痛与不适而且能发挥最大效能的个体下颌运动型。

2.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及意义

(1)形式:下颌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该运动归纳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2)范围及意义

①边缘运动: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做最大范围的运动。它代表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言语等功能性运动,均包含在边缘运动轨迹的范围内。通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表示。

②习惯性开闭运动:习惯性开闭运动又名“叩齿运动”为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反射性开闭运动。当观察习惯性开闭运动切点在矢状面的轨迹时,可见开口较小时的轨迹呈卵圆形开口路位于闭口路的前方。当开口较大再闭口时,整个切点轨迹呈“8”字形,闭口路的始段位于开口路的前方,然后与开口路交叉,末段又位于开口路的后方。

③功能运动:下颌功能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及言语等活动,此处仅叙述咀嚼运动轨迹。咀嚼运动的冠状面切点轨迹具有似滴泪水形态,但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个体,由于咀嚼不同性质、不同数量的食物以及咀嚼的不同阶段,其轨迹的形态均有差异。

3.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目前多采用直接观测或轨迹描写。

二、咀嚼功能

1.咀嚼运动的过程和类型咀嚼运动:切割、捣碎和磨细三个基本动作。分双侧咀嚼(多向双侧交替咀嚼常见)()和单侧咀嚼。

2.咀嚼周期及咀嚼效率

(1)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的程序和重复性。

咀嚼周期轨迹特点:①图形似滴泪水形态;②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③时间平均0.s,其中咬合接触时间0.2s(、)。

咀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块的大小、硬度、味道、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

(2)咀嚼效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

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有: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

影响因素: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牙周组织、颞下颌关节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口腔内软组织炎症、外伤后遗症等、全身因素(如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

3.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及肌肉活动

(1)切割运动:颞下颌为支点,咬肌和颞肌为主要动力点,Ⅲ类杠杆。

(2)捣碎和磨细:非工作侧髁突为支点,咬肌和翼内肌为力点,Ⅱ类杠杆,后期同时存在Ⅱ、Ⅲ类。

(3)咀嚼肌力: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平均10kg/cm2。

(4)力: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力量。

(5)最大力: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①男大于女;②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③日常所需力3~30kg,约最大力一半。

(6)牙周储备力:最大力与牙周用力之间的差值,为义齿修复的生理学基础。

(7)肌肉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肌电图所表现的图像不仅是该肌肉本身的兴奋活动,同时也反映出支配该肌肉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且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上位运动神经元)进行协调的生理活动。所以肌电图不仅是检查和记录肌肉或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变化,而且对研究和诊断神经、肌肉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4.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

(1)牙齿的生理动度是由牙周膜的组织学特点所决定的。咀嚼时,牙齿具有轻微的生理运动,一般不易感知。

具有健康牙周膜的牙齿的生理动度是由牙槽骨的高度、牙根的形状及所施加力的大小决定。

(2)磨耗:牙面与食物或牙面间摩擦造成牙齿缓慢渐进性消耗现象。

(3)磨损: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的牙体损耗。

(4)磨耗生理意义:①消除早接触点;②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适应;③减少老年人临床牙冠长度,保持根冠比例协调;④邻面磨耗代偿牙弓连续向前移动。

5.唇、舌、颊、腭在咀嚼运动中的作用

(1)舌:①推送并保持食物在上下牙列间,以便对其切割、捣碎和磨细。②将食物从牙弓的一个部位转送至另一个部位,以便全牙弓得以均匀使用,避免造成局部负担过重。③搅拌食物,使其与唾液混合,以利吞咽与消化。④舌和口腔后部的感觉末梢,能选择咀嚼完善的食团,以备吞咽;同时也能选择食团中有待咀嚼的部分以便进一步咀嚼。这种选择可在咽和食管上段继续进行,因该处肌肉为随意肌,在吞咽1~2s后,如感觉食团未被足够咀嚼,仍可将其吐出。⑤清扫食物残渣,使口腔保持清洁。⑥辨认食物中有无可致创伤的物质。⑦压挤食物,舌背前2/3黏膜粗糙,当咀嚼时,可将食物压于硬腭表面或牙弓舌面之间,帮助压碎。

(2)唇:唇在咀嚼中的作用主要有三:①对温度和触觉敏感,可防止不适宜的食物进入口腔;②帮助转运食物;③防止食物或饮料从口腔溢出。

(3)颊:颊在咀嚼中的作用是当其松弛时口腔前庭内可容纳更多已经初步咀嚼的食物,此时如果收缩,则可将其推送至上下牙列间进行咀嚼。

(4)腭:腭在咀嚼中的作用除与舌共同压挤食物外,硬腭对触觉甚为敏感,能辨别食物粗糙的程度。

6.咀嚼的作用与影响

(1)咀嚼能磨耗建初期少数牙的早接触,从而达到建立正常的关系。

(2)咀嚼压力能影响颌骨的解剖结构,如上颌骨的三对支柱结构。

(3)咀嚼肌的功能性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代谢,使颅、颌、面正常发育。

阿虎医学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lwnh.com/hbwh/15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