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医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科普文章,帮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口腔,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看完这篇文章。
随着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口腔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的背景下,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在牙齿行使咀嚼功能的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酸蚀、磨耗、磨损、机械应力)作用于牙体表面,造成牙体硬组织的缓慢丧失。
目前针对于牙齿磨耗、牙颈部非龋性缺损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多针对于疾病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但是由于横断面调查的局限性,不同实验研究应用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且研究内容也不相同,这使得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临床应用受限。
本篇文章将对牙齿磨耗、牙颈部非龋性缺损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一、牙齿磨耗的流行病学特征1.牙齿磨耗的患病率
牙齿磨耗是指牙齿在没有菌斑、龋坏以及外伤的情况下,牙体硬组织的损失,包括磨耗、磨损和酸蚀。
磨耗也称咀嚼磨耗,是指正常咀嚼过程中牙齿与食物之间摩擦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的缓慢丧失;磨损则是牙齿之间异常接触或接触异物等所导致的牙齿表面硬组织的损失,这属于非生理性现象;酸蚀是一种由于化学因素所导致的牙齿表面硬组织丧失,与细菌无关,又称化学性磨损。
临床上一般难以明确区分三者的界限,因此酸蚀性磨耗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多的用来形容存在酸性饮食习惯者口内磨耗情况的名词。
牙齿磨耗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是以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报道较为常见,几乎1/3(30.4%)的年轻群体存在牙齿磨耗,尤其是乳牙,这是因为乳牙存在解剖结构的薄弱性,矿化程度低,有机物含量高,一般而言,乳牙的患病率为30-50%,恒牙的患病率为20-45%。
一项针对11-14学龄儿童的调查显示:牙齿磨耗流行性为62.5%;调查发现,酸蚀症患病率为19.9%,然而其中乳牙所占比例高达61.8%,远远超过恒牙所占的比例38.2%;关于病变严重程度,大多数研究显示牙齿磨耗大多局限于牙釉质,约21-48%的病例累及牙本质,累及牙髓者更是少于1%。
虽然不同的流行病调查由于采用的样本量、人口统计信息、诊断方法等存在差异,但是,毫无疑问,牙齿磨耗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程度呈上升趋势。
2.牙齿磨耗的诊断方法
牙齿磨耗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检查。前者分为表面硬度测量、表面轮廓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后者则是临床指数评估,较为常见的为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TWI)。
前者检查结果相对可靠,但是因费用较高,操作费时费力而临床应用较少,指数检查则相对简单,而且能够有效的记录牙齿牙齿磨耗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大大提高了牙齿磨耗的防治以及研究方面的评估效率,极其适用于临床治疗指导和流行病学调查。
但其难以识别牙齿磨耗早期引起的脱矿,且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建立在医生的临床经验水平上,具有一定主观性。
TWI指数是国际使用最多的标准,可以用于流行病调查也可用于单个患者的牙齿磨耗评估,是第一个评估牙齿磨耗的指数,但是由于其调查费时,同时容易低估病变严重程度而致使临床中有较多的改良版本,如简化牙齿磨耗指数、Lussi指数等。
3.牙齿磨耗的危险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与牙齿磨耗流行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然存在争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因素与牙齿磨耗流行性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某些回归模型显示,中高家庭因素与牙齿磨耗的流行性之间存在最显著相关性。
这些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及认知水平,孩子接触甜食频率低,患龋率低,同时还有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