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内外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牙齿酸蚀症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酸蚀症的危害也在逐年上升。酸蚀症的出现,会给牙齿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作用,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酸蚀症的病因尚没有明确,但它是多因素的疾病,来自于体内、体外的酸作用于易感牙齿是引起酸蚀症最基本的原因,其中,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以及唾液的缓冲能力等均可影响牙齿酸蚀症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牙齿酸蚀症是牙釉质、牙本质在非细菌来源的酸性物质作用下的化学溶解过程,由内源性和外源性酸性介质造成,同时受到酸性介质的化学成分、患者个体生物学因素、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调控,这一过程在临床上主要分两个阶段。
1.牙体表面结构溶解
在初始阶段的时候,酸性的介质形成溶液接触牙齿的表面,造成牙齿的结构丧失,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前牙牙面发育性的横纹丧失,牙面呈熔融状态,但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缺损。前牙和后牙部分唇颊侧牙面呈丝绸样或者闪亮样的光泽,部分表现出暗淡无光泽,后牙合面呈典型边缘圆钝的小凹陷。
2.牙体硬组织丧失
由于酸性物质多次进入口腔,牙齿硬组织病损随之进展,表现出形态各异的牙体硬组织缺损——牙釉质丧失,牙本质受累。
起初牙本质受累面积小于牙齿表面积的50%,可见局限性碟状或者槽状缺损,牙尖和窝沟可见杯口状或者弹坑状病损,直径≥1mm;也可见银汞岛样或者树脂岛样,即充填物高于周围的牙表面;牙齿的唇颊面常常靠近颈缘处存留一圈牙釉质。
随着病情的发展,受累面积大于牙齿表面积的50%,更大面积更深层的牙本质逐渐受累,各牙表面仍旧指同样的症状,但是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前牙唇面可见围绕大面积的病损的牙釉质边缘凸起,呈领圈状,这时更深层次的牙本质暴露,会多伴随牙本质敏感。
酸蚀症的早期不会引起人体任何的不适感,仅仅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随着病情发展,酸蚀症可以导致牙齿表面硬组织丧失,出现牙齿形态改变,比如牙齿长度变短、后牙咬合面呈弹坑状、尖牙和后牙颈部出现明显楔形缺损等。而硬组织丧失后,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症,在受到冷热刺激或者刷牙时出现牙齿酸软甚至疼痛,更严重的会出现牙髓暴露、牙齿折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