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最值得信赖口腔科普
助力您寻找靠谱的口腔医生
推荐牙体预备工具
又快又精细,全靠这个工具
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牙的组成
剖面观察
1.牙釉质:牙冠,半透明白色,最硬
2.牙骨质:牙根,较黄
3.牙本质:内层,牙主体,髓腔
4.牙髓:蜂窝组织,髓腔
牙的分类
形态和功能分类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尖牙:位于口角处,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前磨牙:位于尖牙与磨牙之间,主要是协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牙根为单根或双根
磨牙:位于前磨牙远中功能是捣碎、磨细食物牙根一般2~3个根。
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
乳牙
萌出:6个月-2岁半
脱落:6~7岁-12~13岁
恒牙
恒牙自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
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前牙:位于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后牙:位于牙弓的后部(口角之后),包括前磨牙和磨牙。
(二)部位记录法
牙位记录-部位记录法
1.恒牙的临床牙位
阿拉伯数字:1,2,3,4,5,6,7,8
2.乳牙的临床牙位
罗马数字:I,II,III,IV,V
牙位记录-palmer记录系统
palmer系统
1.恒牙的临床牙位(与部位记录法一样)
阿拉伯数字:1,2,3,4,5,6,7,8
2.乳牙的临床牙位
采用英文字母:A、B、C、D、E
牙位记录-通用编号系统
通用编号系统
例:#14,左上颌第一磨牙
乳牙:采用英文字母A~T记录
例:N,左下颌乳侧切牙
此编号系统的优点:
只用数字即可表明牙位,不会有上下左右的错误
牙位记录-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FDI)
采用两位数字表示法
十位数字:区位;
个位数字:牙位;
例如:#54,右上颌第一乳磨牙
牙的萌出及乳恒牙更替
乳牙的萌出顺序:
Ⅰ-Ⅱ-Ⅳ-Ⅲ-Ⅴ
恒牙的萌出顺序:
上颌或
下颌或
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
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
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
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最晚萌出的恒牙为上颌第二磨牙。
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及解剖标志
1.牙冠各面的名称
2.应用术语
(1)中线:是将颅面部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2)牙体长轴:是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3)接触区:牙与牙在邻面互相接触的区域称接触区或邻接处。
(4)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
(5)点角: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
(6)外形高点: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牙冠的表面标志-表面凸起
牙尖:牙冠表面近似锥体形的显著隆起。位于尖牙的切端,前磨牙和磨牙的(牙合)面上。
舌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1/3处的半月形隆突起,称舌面隆突,系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结节: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或切牙切缘见到。切牙初萌时切缘上所见的结节又称为切缘结节。
嵴:牙冠表面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均称为嵴,根据嵴的位置、形状和方向,可分为切嵴、轴嵴、边缘嵴、三角嵴、牙尖嵴、横嵴、斜嵴和颈嵴。
切嵴:为切牙切缘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
边缘嵴:是前牙舌面窝的近远中边缘及后(牙合)面边缘的长条形釉质隆起
牙尖嵴: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称为牙尖嵴。
三角嵴:是从后牙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中央的细长形釉质隆起。
斜嵴:(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称为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横嵴:是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轴嵴:为轴面从牙尖顶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位于尖牙唇面者,称为唇轴嵴;位于后牙颊面者,称为颊轴嵴;位于尖牙及后牙舌面者,称为舌轴嵴。
颈嵴:牙冠的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突的釉质隆起,称为颈嵴。在唇面称为唇颈嵴;在颊面称为颊颈嵴。
牙冠的表面标志-表面凹陷
窝:是牙冠表面不规则凹陷,略似一个四周环山的盆地,称为窝
沟:是指牙冠各面上,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底部细长形的、似山间溪流的凹陷部分。
①发育沟:在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
副沟(supplementalgroove)
发育沟以外的沟
裂(fissure)
钙化不完全
点隙: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交汇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形成的点状凹陷。
斜面: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
两斜面相交成嵴。
四斜面相交则组成牙尖的顶,各斜面依其在牙尖的位置而命名,如尖牙牙尖的斜面有近唇斜面、远唇斜面、近舌斜面和远舌斜面。
生长叶
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称为生长叶,其交界处为发育沟,多数牙是由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部分牙是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本平台会及时做出处理。
口腔科普网
10万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