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道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器官,与呼吸、吞咽、发音等功能密切相关。颈椎、上下颌骨、舌骨作为上气道的骨性支撑,与软腭、舌、会厌及周围肌肉一起参与呼吸功能的维持。当上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出现解剖或功能异常时,会影响患者口鼻正常通气,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最为常见,研究表明OSA是心脑血管、代谢、神经及精神系统等多种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上气道的塌陷和阻塞是其直接发病机制。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颅颌面发育异常,研究表明上气道狭窄和阻塞造成的通气障碍是造成生长发育期儿童颅颌面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口腔正畸学在上气道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腺样体肥大与上气道阻塞的相关研究腺样体是位于鼻咽段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一般6岁时达高峰,10岁后开始萎缩。腺样体未按时萎缩或出现病理性肥大时,将阻塞上气道,诱发儿童睡眠呼吸紊乱(SDB)。有学者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儿童鼻咽段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1.腺样体面容:当患儿存在腺样体肥大时,上气道通气受阻,患儿习惯性张口呼吸,上颌受气流冲击,出现上颌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唇短厚翘起、上切牙突出,下颌发育受限,下颌后缩、后下旋转,面部肌肉不易活动,缺乏表情,影响美观,医学上称之为“腺样体面容”。
2.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对于出现典型“腺样体面容”的患儿,在临床上很容易发现和诊断。对于一些非典型的患儿,我们仍需借助辅助手段诊断腺样体肥大,正畸科常用检查手段头颅侧位片上可观察到腺样体的清晰影像,能帮助我们诊断腺样体肥大。当腺样体正常时,鼻咽顶后壁为连续光滑的穹窿形态,腺样体增生时向鼻咽内突出,边缘呈圆弧或山丘形,界限明确。测量腺样体厚度(A)与鼻咽宽度(N)的比率,即A/N比率,可客观反映腺样体在鼻咽腔的占位率。
Feng等研究了55名不同年龄段患者A/N和三维鼻咽段气道的相关性,他发现对小于15岁的青少年来说,两者相关性强,该学者认为侧位片A/N可初步判断青少年患者的鼻咽情况。
二、上下颌骨关系与上气道狭窄的相关研究上下颌骨关系分矢状和垂直关系两种,两者均与上气道狭窄有密切关系。Anandarajah等认为下颌后缩的II类骨面型儿童口咽部气道较正常儿童窄。Cabral等认为Ⅱ类骨面型的成人患者口咽段气道相对狭窄。Kaur等认为下颌后缩时,舌运动空间随之减小,因此口咽段气道出现狭窄。张友梅认为下颌前突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上气道体积较正常患者大,颅面部矢状向的生长发育对上气道有一定影响。Indriksone等系统评价了气道与矢状骨面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鼻咽段气道大小与骨面型无关,口咽段气道与骨面型密切相关,Ⅱ类骨面型患者口咽段气道较小,Ⅲ类骨面型患者口咽段气道较大。
詹志松等比较了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气道体积,研究发现口咽段体积和最小截面积的大小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Hu等认为OSA常发生于具有Ⅱ类骨面型和高下颌平面角特征的人群,伴有下颌后缩的OSA患者呼吸暂停指数更高。我们可以认为骨性II类下颌后缩高角型的患者上气道狭窄情况最为严重,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颅面部形态诊断气道形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这类患者的气道问题,及时与耳鼻喉科、正颌外科医生会诊,采取有利手段打开气道。
三、其他软硬组织结构与上气道的相关研究舌体是重要的咀嚼、吞咽、发音器官。睡眠期间,舌体肌肉张力减弱,与松弛的咽壁肌肉、软腭一起阻塞上气道,这是导致OSA口咽部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舌骨通过肌肉、筋膜和韧带等与颅颌面结构相连接,研究表明舌骨位置与口咽、喉咽段气道关系密切,两者间存在一种生理调节机制,舌骨的正常位置在维持气道通畅和调节吞咽及下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