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荧屏大餐不够可口
今年春节据说是广东7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春节,凛冽的寒风无疑让窝在家里守着电视的人增多,春节的荧屏成了广东人温暖的“春节大餐”。“春节大餐”的“色”离不开喜气洋洋的“红”;“香”离不开晚会和影视剧的“笑”;至于这道大餐的“味”究竟如何,相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读者会见仁见智。而春节荧屏的一派热烈红火,却给我们带来一些冷思考。 思考1: 央视“春晚”骂声一片 脱离生活是致命缘由 这些年来,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些传统节目如守岁、放鞭炮等都已逐步退出,新的文娱方式应该说就是全国人民同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在央视今年“春晚”播出的同时,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对全国100多个样本城市的2227个家庭收看春节晚会情况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同步跟踪调查,调查表明,今年“春晚”的到达率和满意度又比去年分别下落了1.5%、5.6%。而上对“春晚”更是骂声一片! 新浪的“最爱好的200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上调查显示,由赵薇、阿杜、周杰伦、李菲、齐秦、莫文蔚表演的《歌组合》以高达48%的压倒优势成为冠军;历届“春晚”大赢家赵本山小品第一次退居次席,支持率还不到40%;第三名则是杂技《软钢丝》,支持率近25%。另外黄宏的小品《兄弟》,冯巩的相声剧《让一让,生活真美好》,林依轮的音乐剧《阳光健身房》,严顺开的小品《讲故事》和爱尔兰踢踏舞《舞之魂》都在前10名里。但这些“最爱好节目”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由于整台“春晚”都被友大肆批评,即便是那些支持率较高的节目。 今年的小品“矫情”成了通病,用力硬往亲情上拽,很不自然,结果情没煽起来,倒让人反感。对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普遍的评价是“赵本山在退步,《卖拐2》不如《卖拐1》,《送水工》连《卖拐2》都不如,有黔驴技穷之感”。小品祖师爷陈佩斯被搬出来怀念,有人忿忿地质问:“为何我们喜欢的陈佩斯就是不给上?是央视和演员个人的恩怨重要还是亿万人民的欢乐重要?” 今年“春晚”的相声只剩下可怜的两个,质量还是不高。侯跃文等的群口相声《十二生肖大拜年》只会玩谐音字,缺少高潮;博林、卓林的《如此指点中医白癜风的治疗》充其量只能算相声小段,除“学俄语唱歌”包袱足些,其余都很平淡。而《让一让,生活更美好》与其说是相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声,倒不如说是小品。 脱离生活、为搞笑而搞笑是今年语言类节目不受欢迎的本源。《送水工》的情节哪里经得起斟酌?一个下岗女工,就靠自己做衣服(注意,不是开服装公司),能够供养得起孩子到国外留学吗?做母亲的为了圆谎,竟然在儿子踏进家门的前一刻才临时拉夫“租”老伴,这可能吗?再如小品《好人不打折》,现在的工厂里会有这样呆得出奇的员工吗?为了一条丝巾的小小“失误”,几个人居然吓成那样,这类人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吗?如果这么胆小的人就是所谓的好人,要加以提倡,实在是国家的悲痛。这些小品都成了注水肉,塞满了虚假的货色,更让观众怀念赵本山最初演的《3鞭子》、《钟点工》、《拜年》、《牛大叔“提干”》等对现实生活中干部脱离大众、公款吃喝、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进行讽刺与鞭挞的小品。相声之所以日渐在“春晚”灭亡,缘由就在于牺牲了它的讽刺功能,使之沦落到插科打诨的地步。而小品,正在步相声的后尘。 思考2: 晚会泛滥成灾浪费大 电视播出体制是本源 中央台各频道春节期间播出的大型晚会,除“春晚”以外,还多着呢――《2004年春节歌舞晚会》、《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中国文学艺术界2004年春节大联欢》、《春节“正月正”晚会》、《中国广播艺术团迎春贺岁春节晚会》、《金猴闹新春》、《明星贺岁大反串――甲申版》和《全球华语优秀原创歌曲大型演唱会》……更让人吃惊的是,全国几近所有的省级电视台卫星频道,春节期间也在不停地播着自己新录制的一台接一台的大型晚会,除“某某(省、自治区、直辖市名,下同)春节晚会”外,还有“某某军民迎春晚会”、“某某春节戏曲晚会”、“某某春节少儿晚会”,还有地区性的“西部12省(区)市春节联欢晚会”、“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晚会”等。粗粗统计了一下,不算广州电视观众看不到的频道,更不算各频道大量重播的晚会,从年2十八至年初4这7天时间内,仅在晚上18时至23时播出的与“春节”相干的各种大型晚会就有57台之多!也就是说,广州观众在这7天平均每晚能从电视上看到8台大型春节晚会,而且台台不同、晚晚不同! 观众就是“超级晚会迷”,你让他一周看57台,他也吃不消啊!作家柏杨在其名著《丑陋的中国人》中,曾将国人平时节衣缩食、过年大肆挥霍,平时咸菜就稀饭、过年大鱼大肉吃得拉肚子的习惯列为“民族劣根性”之一。春节期间在全国泛滥成灾的综艺晚会,不说是“劣根性”,也是一种对人、财、物质源严重浪费的“重复建设”。 对各省级电视台来讲,效仿中央台举行本地的春节联欢晚会,仿佛已成定律。我们为了工作,春节期间花时间硬着头皮看了20多台晚会,结果发现除广东台与河北台的春节晚会较有特点外,其他省级晚会基本都是沿袭央视各种晚会的模式,千“台”一面,缺少个性,“明星级”演员更是大量雷同。广东台名为《金猴贺岁喜临门》的春节晚会,利用了其在广东地区众所周知的粤语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独特资源,跳出舞台,大量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外景,将整台晚会变成了一部热烈、搞笑的电视喜剧,因此能在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而照样取得很高的收视率。 为什么缺少特点的晚会会集中在春节一哄而上呢?表面上看,春节晚会能够吸引客商投放广告,经济效益可观。以央视为例,1台4个多小时的“春晚”的收入抵得上一个大型企业一年的利润。但在一些相对贫困地区,晚会的经济效益其实不高,有的乃至是贴钱做。这就牵涉到更深层次的现行电视播出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时期构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办电视”,至今变化不大。国家电视台有甚么,省级电视台就得有甚么,乃至市级电视台也得有甚么。人有我无,就显得我比人家矮一截,太没面子!因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同时美其名曰“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大量金钱就在这春节期间高密度轰炸却不知道有几个观众看的数十台大型晚会中被挥霍一空,使人心痛! 思考3: 《天龙八部》《上海滩》受欢迎 惋惜新剧太少重播剧多 春节“电视大餐”的主菜还是电视剧。在今年春节或春节前夕推出的为数不多的新剧中,最热门确当属新版《天龙八部》和周润发经典剧《上海滩》。 张纪中的金庸剧《天龙八部》无疑是今年春节电视剧的最大亮点。由于该剧很有号召力,所以全国各地方台把它买回来以后大都一直压着,留到春节才推出。《天龙》春节期间在全国大规模推出后,据新浪最新调查,5万多人投票,认为新版《天龙》“好”的约占75%,认为“很差”和“不好”的一共只有8%;新版《天龙》与1982港版、1996港版相比,喜欢新版的约占62%;而对乔峰、段誉和王语嫣这3个主人公形象,也有60%左右的人喜欢新版的。因而可知,新版《天龙》得到观众的普遍肯定,这与以往内地新版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播出后在上被遮天蔽日的指责骂得狗血淋头的情形相比,确是天壤之别。张纪中节前在广州接受采访时,对络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上是无名无利的声音,值得认真思考。他或许忘了自己半年前还将络比做“厕所”!在观看新版《天龙》后发现,张纪中班底的水平确切大有上进,选角从误到准,节奏变慢为快,武打抓大放小,美女由老变少,特技富有想象力……张纪中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提高自我,本日能跌下骂坛起死回生其实不奇怪,毕竟“中国头号金牌制片人”不是吹出来的。只是由于以下缘由,该剧的春节收视在广东地区估计不会有北方的高:1是《天龙》属于北方味较重的剧集,缺少省港文化轻松文娱搞笑的元素;2是每逢长假在广东都是收视低迷期,由于广东人喜欢外出旅游是全国都出了名的。 广东电视珠江频道春节期间在晚上10时才播出的《上海滩》,我们估计其收视率应与《天龙》不相上下。有几天出外夜归,不论是在天河区,还是在越秀区,都听到许多民居传出《上海滩》那熟习的歌声。这虽然是部老剧,但毕竟是出品20年后首次在广东播出,再说经典的魅力和“发哥”的吸引力都不容低估啊! 为数不多的几部新剧中还有一部值得注意――年初5才在央视一套不事张扬悄悄登场的《浪漫的事》。不是由于里面有倪萍、彭玉、张延、朱媛媛等一大串明星,而是由于导演是制造精品《没事偷着乐》、《美丽的大脚》、《空镜子》的“平民导演”杨亚洲。从该剧的影象风格、镜头调度、用光用色、节奏掌控看,绝对是杨导亲身操刀,很有味道。该剧依然写的是平民生活,写两代4个女人的亲情、友谊和爱情生活,一如其他杨亚洲作品,淡淡地却让你动情。 新剧数量太少致使一些剧集的高频率重播。统计了一下,《家和万事兴之双喜临门》、《张灯结彩之欢欢乐乐》、《新年快乐2004》、《梦想成真》和《压岁钱》这5部充满了亲情和欢笑的贺岁剧,几近在广州观众能看到的约20个省级卫星频道都播了个遍!春节播亲情主题的贺岁剧固然最应景,但再好的剧让你一周内看上20遍也腻味了。究竟是频道太多,还是节目太少?反正都跟计划经济时期构成的现行电视播出体制有关。 如果说新剧重播率高还能容忍的话,那末,老剧的大量重播就更能凸显现行电视播出体制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弊端。还是以广州观众能看到的约20个省级卫星频道为例,春节期间播出《生死卧底》的有4个频道,播出《真情告别》和《非常公民》的各有3个频道,播出《结婚十年》、《独行侍卫》、《跃龙门》、《乌龙闯情关》的各有两个频道,而一个频道重播的老剧则惊人地高达上百部之多!打开电视机,不停地转换频道,发现上面翻来覆去的都是“炒冷饭”,这“荧屏大餐”你说能可口么?(丁冠景)
来自:南方,20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