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主要有变形链球菌、乳杆菌及放线菌等)的作用,发酵产酸(主要是乳酸),从牙齿表面结构的薄弱处开始,逐渐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
细菌、糖、宿主及时间这4个要素缺一不可。
发病特点1.患龋率高、发病早: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组儿童患龋率高达66.0%。在多次我市儿童龋病预防的普查中,6-7岁孩子的乳牙患龋率在95%以上,低龄儿童龋最早的发病年龄不足1岁,也就是说一些乳牙在萌出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迅速龋坏了。
2.龋齿多发、龋蚀范围广:多颗乳牙或一颗牙的多个牙面常同时患龋,
3.龋蚀发展速度快:牙体因龋蚀很快破坏,短时期内可发展为牙髓和根尖周炎。
4.自觉症状不明显:乳牙龋病自觉症状不明显,故常被忽视,贻误早期治疗时机。
5.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活跃:龋蚀促使乳牙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活跃,能保护牙髓,防御细菌感染,避免露髓。
易患因素乳牙较恒牙易患龋,这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及其所处环境等因素均相关。
1.乳牙解剖形态特点:牙齿表面的窝沟点隙、以及牙齿之间的生理间隙等结构容易出现菌斑集聚、食物残留。
2.乳牙组织结构特点:乳牙的釉质、牙本质厚度薄,矿化程度低,抗酸能力弱。
3.喂养习惯:婴幼儿阶段,无论是人工喂养还是母乳喂养都容易出现哺乳时间长、哺乳或进食间隔时间短、夜奶次数多且夜奶停止年龄偏大等特点。
4.食物:儿童饮食多质软、黏稠,含糖量高,易发酵产酸。
5.口腔自洁和清洁作用差:儿童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细菌繁殖。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重视不足,清洁不利,食物残渣、菌斑软垢积存在牙面上,成为龋齿发病重要因素。
疾病危害乳牙龋病对儿童口腔局部和全身都有不良影响
局部影响
1.影响咀嚼功能
乳牙龋蚀致牙体缺损甚至牙列缺损还有疼痛,咀嚼功能明显降低,加重了胃等消化器官的负担。
2.对恒牙及恒牙列的影响
龋蚀加速了口腔环境的恶化(致龋菌的繁殖活跃,食物残渣的易存),易导致新萌出的恒牙龋坏。
乳牙龋经牙髓炎发展为根尖周炎后,反复发作的根尖周炎可能导致局部牙槽骨破坏;继替恒牙的牙胚受损,可能出现釉质发育不全;发生感染的牙根吸收异常,可能导致后继恒牙萌出过早、过迟,萌出位置和顺序异常等,由于萌出过早可能导致恒牙萌出时牙根发育过差,从而导致萌出的恒牙松动,甚至过早脱落。
乳牙牙冠因龋缺损或出现早失,可能导致后继恒牙萌出间隙不足,出现牙齿的拥挤。
3.损伤口腔软组织
因龋残损的牙冠可对唇、颊、舌粘膜产生刺激。
全身影响多个乳牙患龋,咀嚼功能降低,儿童的营养摄入、颌面部及全身的生长发育均会受到不利影响。
龋病导致的慢性根尖周炎可作为病灶牙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在儿童患者,可能与病灶牙相关的疾病有:低热、风湿性关节、蛛网膜炎、肾炎等。
乳前牙的龋蚀会影响美观,严重的牙冠崩解可能会对患儿发音及心理发育产生影响。
并发症
龋病的并发症主要为牙髓炎,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炎。乳牙龋病具有进展速度快的特点,极易发展为牙髓炎及根尖周炎。[1]
疾病治疗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药物治疗适应证:广泛的未成洞龋损或浅的龋洞。
操作步骤:1、修整外形;2、清洁牙面;3、药物涂布
常用药物:2%氟化钠、8%氟化亚锡、10%氟化钼酸铵、38%氟化氨银等
充填治疗(手术治疗)
适应证:已经成洞的龋损。
操作步骤:1、开阔洞口;2、去除腐质;3、制备洞形;4、充填窝洞
常用材料:复合树脂、玻璃离子水门汀、银汞合金等
疾病预防给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
1.不让宝宝含着瓶中装有牛奶、果汁的奶嘴、母亲的乳头或口含其他食物睡觉。
2.睡前喝奶的婴儿,在其喝完奶后再喂几口白开水,起到冲洗口腔的作用。1周岁左右最好断掉夜奶。
3.日常饮水最好为白开水,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量及次数。集中时间吃零食,不可过量。每天吃零食的次数最好控制在1-2次。
4.牙齿萌出后,就要开始为宝宝清洁牙面。5、6岁之前都要以父母及其他照顾人为主。
5.氟化物防龋(低氟地区),包括专业人员开展的工作和含氟牙膏的使用
6.1岁左右到儿童口腔专业门诊进行第一次检查,以后定期复查。乳牙龋齿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医院——口腔儿科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安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