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乳牙出现龋齿(“虫牙”),许多家长发现一般不以为意,认为迟早要换,也不做处理,直到孩子痛得难受才考虑拔掉。在医生看来这些看法较为片面。今天来谈谈小孩龋齿,家长的“七大误区”。
所谓“乳牙”就是我们的第一副牙齿,一般宝宝在半岁时开始萌出第一颗,两岁半左右出齐。此后孩子进入“替牙期”——乳牙相继脱落,恒牙萌出。直到十二三岁时,恒牙成为我们的第二副牙齿。正因为乳牙迟早是要被恒牙取代的,所以很多家长都不太重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误区一、乳牙“烂牙”,早晚会长新牙,先不用管
如果乳牙龋坏,直接造成牙体缺损,进一步可侵及牙髓,最终导致残冠、残根、失牙,降低或丧失咀嚼功能。如果乳牙龋坏,感染到恒牙胚,导致恒牙釉质的发育不全,会影响宝宝恒牙的萌发,且牙体缺损或早失,造成恒牙萌出异常。而且乳牙龋齿的龋洞也会让宝宝在进食的时候发生疼痛,影响宝宝进食。由于疼痛,宝宝就会习惯用另一侧的牙齿咀嚼,这样会让宝宝的颌骨发育不对称。
误区二、乳牙“烂牙”,直接拔掉,等恒牙长出来
龋坏的乳牙不宜轻易拔除。乳牙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咀嚼食物,二是诱导恒牙正常萌出。如果过早把乳牙拔掉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咀嚼功能,同时失去对恒牙萌出的诱导功能,不利于牙间隙的保持,可能造成咬合紊乱和牙列不齐。要知道,恒牙可是我们使用一生的牙齿,如果排列不齐会大大影响美观。当然,有些龋齿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没有保留价值的,应及时拔除,这需要医师做出判断。
误区三、门牙变黑是色素沉积
对于窝沟区的蛀牙,最早可能只是一个小黑点,随着龋齿的发展,小黑点会逐渐变大,之后龋齿继续发展,表面坍塌形成小洞。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小洞就会变成大洞,吃冷热食物或甜食时就会开始有酸痛的感觉。龋齿继续恶化,细菌侵及到牙髓引起牙髓炎,牙齿才开始剧痛。门牙变黑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有龋坏,有时舌面或者邻面龋坏从外面看不到龋坏,因此,如果发现宝宝牙齿变黑,要警惕可能是“蛀牙”了,要及时地去咨询医生。
误区四、宝宝“烂牙”了,不痛不用管
乳牙龋比较特别,进展快,加上乳牙牙神经的特点,患龋儿童经常没有什么自觉症状,所以乳牙龋才常被忽略。另外,龋齿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如果发现龋齿却不治疗,龋齿的范围会慢慢的增大,虽然开始不痛,等进展的范围侵犯到“牙神经”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发生疼痛,到那个时候治疗会比单单只是“龋齿”复杂得多,而且还有可能损伤恒牙胚。因此,一定要注意早点发现早点去治疗。
误区五、做了窝沟封闭之后就不会“蛀牙”了
窝沟封闭是一种预防措施,减少刚萌出后牙的发生“蛀牙”的几率,但是他不能替代口腔保健,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做了窝沟封闭的牙齿一样会“蛀牙”的。这就要求家长对儿童口腔的卫生保健严格监督,尤其是刷牙、使用牙线等基本清洁。
误区六、不吃糖就不会长“虫牙”
糖是引起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很多食物都是含有丰富的糖类,不可能避免完全不吃糖,而且小朋友们大多数都喜食糖类,我们没有必要禁止他们吃糖,主要是控制含糖食品饮料的量和进食频率,多喝白水,进食后清洁牙齿,睡前不进食,合理使用奶瓶等。
误区七、粗纤维食物吃的很少
咀嚼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不仅可以磨擦牙面,使牙面更加光洁,细菌就不易滋生繁殖,而且有利于颌骨的发育。因此,吃粗纤维食物可以预防龋齿。食物中含纤维素较多的有白菜、胡萝卜、苹果、西瓜、芹菜、韭菜等。但吃后,宜用水漱口,以免残渣留在牙缝中,而不利于牙病的康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未完全掌握刷牙方法,自律性也较差,所以还是需要家长您帮助孩子刷牙。刷牙应保证面面俱到,早晚至少各一次。另外建议每天使用一次牙线,清洁牙缝间的牙菌斑。
文字:刘兴玉
责编:王立凡
排版:甘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