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总结版口腔修复学50必背精华考点
1.开口度及开口型:开口度是指患者大张口时,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可用双脚规或游标尺测量;正常的开口型下颌向下后方,左右无偏斜,正面观直向下。2.下颌侧方运动:下颌最大侧方运动范围正常情况下约为12mm。3.口腔修复前的一般处理(急拆卫病)(1)处理急性症状。(2)保证良好的口腔卫生。(3)拆除不良修复体。(4)治疗和控制龋病及牙周病。4.余留牙的保留与拔除:对于牙槽骨吸收达到根2/3以上,牙松动达Ⅲ度者应拔除。5.对双侧上颌结节肥大的情况,常常只需修整一侧上颌结节,解决妨碍义齿就位的问题即可。6.抗力形是指在完成修复后,要求修复体和患牙均能抵抗力而不致被破坏或折裂。7.设计龈下边缘时,要注意修复体边缘的密合、抛光,防止形成悬突,而且冠边缘不要到达龈沟底,一般要求龈边缘距龈沟底至少0.5mm。8.为了便于修复体的取戴,各轴面可向切方稍许聚合,以2°~5°为宜。9.影响黏着力大小的因素(1)黏着力与黏着面积成正比。(2)黏着力与黏固剂的厚度成反比。(3)黏固剂的稠度应适当,过稀过稠都影响黏着力。(4)修复体或制备牙的黏着面上有水分、氧化物、油质残渣等异物,都会影响黏着力。10.桩核冠修复的适应证(1)牙冠大部分缺损无法充填治疗或做全冠修复固位不良者。(2)牙冠缺损至龈下,牙周健康,牙根有足够的长度,经牙冠延长术或正畸牵引术后能暴露出断面以下最少1.5mm者。(3)错位牙、扭转牙而非正畸治疗适应证者。(4)作固定义齿的固位体的残冠残根。11.根管充填后选择桩核冠修复的时间,参考治疗情况和全身状况而定。(1)有根尖周炎的患者一般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观察1~2周,无临床症状后可以开始修复。(2)原牙髓正常或牙髓炎未累及根尖者,观察时间可短,根管治疗3天后无症状,可开始修复。(3)有瘘管的患牙需在治疗愈合后进行修复。(4)如果根尖病变较广泛者,需在治疗后观察较长时间,待根尖病变明显缩小,形成骨硬板后才能修复。12.关于金瓷结合的机制有四种结合方式:①化学结合;②机械结合;③压应力结合;④范德华力结合。其中化学结合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金瓷结合中最主要、最关键的结合机制。13.桩核冠的桩的长度:为确保根管治疗效果和预防根折,一般要求根尖部保留4mm的充填材料,桩的长度为根长的2/3~3/4。14.对于根比较短的情况,应尽量保证让桩核冠的桩的长度大于等于临床冠的长度,并且保证桩处于牙槽骨内的长度大于根在牙槽骨内的总长度的1/2。15.理想的桩直径应为根径的1/3,最好不要超过1/2。16.桩核冠的冠边缘以上的大于1.5mm的牙本质称为牙本质肩领。17.印模时,托盘内面与组织面之间有3~4mm间隙,托盘边缘止于黏膜皱襞2mm。18.冠就位的标志(1)冠的龈边缘到达设计的位置,有肩台预备的颈缘应与冠边缘密合,无明显缝隙。(2)制备良好的人造冠就位后,咬合应基本合适,或稍加修整即合适。(3)人造冠在患牙上就位后不出现翘动现象。19.人造冠边缘与牙体组织间无明显缝隙,允许的微小间隙不超过50μm。20.粘固剂厚度:其最大厚度一般不得超过30μm,否则会增加厚度而使修复体粘固后加高咬合。21.修复体粘固后短期内出现咬合痛,多是由咬合创伤引起。22.上颌牙槽嵴吸收的方向是向上、向内,上颌骨的外形逐渐缩小。下颌牙槽嵴的吸收方向是向下、向外,结果使下牙弓外形逐渐变大,上下颌间距离减短,面下1/3距离也随之变短。23.腭小凹: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24.颤动线:前后颤动线之间称后堤区。此区宽2~12mm,平均8.2mm,有一定的弹性,能起到边缘封闭作用。25.翼上颌切迹:为上颌全口义齿后缘的界限。26.磨牙后垫:下颌全口义齿后缘应盖过磨牙后垫1/2或全部。磨牙后垫可作为指导排列人工后牙的标志。从垂直向看磨牙后垫可决定下颌平面的位置。下颌第一磨牙的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从前后向看,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前缘。从颊舌向看,磨牙后垫颊面、舌面向前与下颌尖牙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形,一般情况下,下颌后牙的舌尖应位于此三角形内。27.模型边缘厚度以3~5mm为宜,模型最薄处也不能少于10mm。28.模型后缘应在腭小凹后不少于2mm,下颌模型在磨牙后垫自其前缘起不少于10mm。29.模型形成的方法有围模灌注法和二次灌注法两种。30.确定垂直颌位关系的方法(1)息止颌位法。(2)面部外形观察法。(3)面部垂直距离等分法。(4)拔牙前垂直距离的记录。(5)旧义齿垂直距离的记录。31.上前牙的位置要衬托出上唇丰满度,要达到此要求有以下几点可作参考:(1)上前牙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一般8~10mm。(2)年轻人,上尖牙顶连线通过切牙乳突中点,而老年人上尖牙顶连线与切牙乳突后缘平齐。(3)上尖牙的唇面通常与腭皱的侧面相距10.5±1mm。(4)上前牙切缘在唇下露出2mm,年老者露的较少。32.缺牙区伤口愈合:一般在拔牙后3个月,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牙槽嵴吸收基本稳定后制作固定义齿。33.缺牙区牙槽嵴吸收:牙槽嵴吸收过多的后牙区,可设计卫生桥。34.固定义齿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1)固位体:是指粘固于基牙上的嵌体、部分冠、全冠等。(2)桥体:即人工牙,是固定桥修复缺失牙形态和功能的部分。(3)连接体:是固定桥桥体与固位体之间的连接部分。35.固定义齿的基牙临床冠根比例以1∶2~2∶3较为理想;1∶1是选择基牙的最低限度。36.固定义齿在选择基牙时,应从X线片上检查基牙牙槽骨的骨质致密度和牙槽骨有无吸收。若牙槽骨的吸收超过根长的1/3,就不宜选作基牙。37.固定义齿以固定义齿的基牙决定基牙的数量:Ante曾提出固定桥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应等于或大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即基牙的数量应根据基牙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大小来衡量。38.固定义齿的基牙倾斜要小于30°。39.悬空式桥体:桥体与黏膜不接触,留有至少固定义齿的基牙以上的间隙。40.固定连接体的设计:其截面积不小于4mm2。41.基托厚度:塑料基托一般厚约2mm。铸造金属基托厚约0.5mm。42.卡环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以三臂卡环为例,由卡环臂、卡环体、支托三部分组成。(1)卡环臂:卡环臂尖位于倒凹区,产生固位作用,可防止义齿向脱位。(2)卡环臂起始部分较坚硬,位于非倒凹区起稳定作用,防止义齿侧向移位。(3)卡环体:为连接卡环臂、支托及小连接体的坚硬部分,位于基牙轴面角的非倒凹区,有稳定和支持义齿的作用。(4)支托:是卡环伸向基牙面而产生支持作用的部分,防止义齿龈向移位。43.可摘局部义齿的禁忌证(1)缺牙间隙过窄,义齿强度不够。(2)基牙呈锥形,固位形态过差,义齿不能获得足够的固位力。(3)因意识或精神障碍,或行动障碍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患者易将义齿误吞。(4)口腔黏膜溃疡经久不愈者。44.RPA卡环组与RPI卡环组的不同点是以圆环形卡环的固位臂代替Ⅰ杆。45.前腭杆:位于上颌硬区之前,腭皱襞之后,薄而宽,与黏膜组织密合但无压力,离开龈缘至少6mm。46.后腭杆:位于上颌硬区之后,颤动线之前,两端微弯向前至第一、第二磨牙之间。47.侧腭杆:位于上颌硬区的两侧,离开龈缘应有4~6mm,并且与牙弓平行。48.舌杆:上缘离开牙龈缘至少3~4mm。舌杆适用于口底有一定深度,舌侧无明显倒凹者。49.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坡度越大固位越好,标准倒凹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一般应大于20°。50.牙列缺损的Kennedy分类第一类:双侧缺隙位于余留牙的远中,即双侧远中游离缺失。第二类:单侧缺隙位于一侧余留牙的远中,即单侧远中游离缺失。第三类:缺隙位于牙弓一侧,缺隙前后均有余留牙,即单侧非游离缺失。第四类:单个越过中线的缺隙,位于所有余留牙的近中。
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