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其周围组织变化的三维评价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手术先行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3±9.1)岁。将患者术前(T0)和术后1年(T1)拍摄的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测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测量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1年后,舌咽气道容积减小(.62±.78)mm(P=0.)。软腭尖处横截面积减小(77.47±.23)mm(P=0.),矢状径减小(2.73±3.97)mm(P=0.)。会厌顶处横截面积减小(95.73±.64)mm(P=0.),横径,矢状径分别减小(1.63±2.22)mm(P=0.),(3.13±3.33)mm(P=0.)。术后软腭长度增加(3.23±2.45)mm(P=0.),厚度减小(0.76±0.98)mm(P=0.)。
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1年后,患者腭咽,舌咽气道有一定的缩窄,而鼻咽气道形态未发现显著的改变。
不同正畸矫治阶段的唾液多肽组学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矫治阶段唾液多肽组学的差异。
方法:纵向观察不同矫治阶段(初戴矫治器2个月、矫治18个月)的正畸患者共30例,在两个时间点分别收集其总唾液,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s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结合弱阳离子磁珠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数据库和软件进行蛋白预测。
结果:MALDI-TOF质谱分析结果平均检测到了个有意义的多肽谱峰,两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矫治阶段患者的唾液多肽组分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共有7个多肽峰其峰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5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高于2个月组,另外2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低于2个月组;此外本研究预测.1Da为C3补体,Da为载脂蛋白A1。
结论:本研究提示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的过程中唾液多肽组分存在着变化和差异,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正畸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产生的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等有关,提出了基于唾液检测的精准医疗探索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新思路。
多孔基质纳米结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新骨形成
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
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
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中国人群腭中缝生长发育形态特点分期与其相应生理年龄分布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锥体束CT建立中国人群腭中缝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特点分期方法,并研究该分期个体生理年龄的分布情况,探索该分期方法应用于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时机选择的临床意义。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收集例样本,其中,女性人,男性人,年龄6.0~20.9岁。观察其锥体束CT影像的水平位腭中缝区域,归纳生长发育中形态特征并建立分期方法。统计该分期方法与个体生理年龄的频数与比例分布。
结果:(1)中国人群腭中缝形态特点分期共5期,其中第4期分为4s1与4s2两个亚期。(2)6.0~10.9岁,女性1~2期占81%,男性1~2期占87%。11.0~12.9岁3期占比最大,为60%。13.0~13.9岁3~4s1期占比最大,3期占比超过4期(女:3期46%而4s1期38%,男:3期54%而4s1期36%)。14.0~14.9岁者仍为3~4s1期占比最大,但4s1期超过3期(女:3期29%而4s1期54%,男:3期26%而4s1期56%)。15.0~20.9岁者中女性5期者占94%,男性5期者占90%。
结论:依据本研究建立的腭中缝形态特点分期方法,13.0~14.9岁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适应证患者治疗前有必要加拍锥体束CT以明确腭中缝骨化闭合状态。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未设计移动上颌磨牙实际三维方向位移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实际治疗前后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方法:选取26例上颌磨牙未设计移动的非拔牙隐形矫治成人病例,根据前牙唇舌向设计将病例分为内收组和非内收组。收集矫治前后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数字化模型,通过腭皱襞表面重叠,研究上颌磨牙矫治前后横向、垂直向、矢状向的位移变化。
结果:未设计移动的支抗磨牙在三维方向均发生了移动(P0.05)。内收组支抗磨牙颊移(0.41±0.53)mm;伸长(0.45±0.37)mm舌尖伸长大于颊尖,远中尖伸长大于近中尖;磨牙近移(0.53±0.53)mm。非内收组磨牙颊移(0.46±0.53)mm;压低(0.24±0.29)mm,磨牙颊舌尖、近远中尖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磨牙远移(0.28±0.32)mm。
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存在三维方向的位移。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倾斜、伸长、近中倾斜移动;非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压低、远中移动。
不同错--Fc.畸形后牙横向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Ⅰ、Ⅱ、Ⅲ类错--Fc.畸形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基骨、牙槽骨、牙弓宽度的差异。
方法:选取错--Fc.畸形患者90例,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不同错--Fc.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及横向距离。
结果:不同错--Fc.畸形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倾向斜度分别为右侧(2.33±3.36)°、(-3.04±5.43)°、(5.89±5.92)°,左侧(2.17±3.24)°、(-2.91±5.24)°、(5.29±5.48)°;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安氏Ⅱ类相对其他错--Fc.较颊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上颌基骨弓宽度(62.17±2.98)mm小于安氏Ⅰ类(64.41±3.56)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下颌牙弓宽度(45.66±3.77)mm大于安氏Ⅰ类(43.92±2.39)mm、安氏Ⅱ类(43.51±3.07)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与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下颌基骨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成负相关,与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成正相关。
结论:不同错--Fc.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具有差异;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基骨弓相对狭窄,下颌牙弓相对偏大。
上颌中切牙相对于眉间点在矢状方向上最佳位置的分析
目的:根据中国汉族人群特点及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Ⅱ的阐述,探索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Glabella)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理想前界位置的可行性。
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中国汉族美貌人群两位(男女各一名),对其拍摄暴露前额的侧面微笑像。通过PhotoshopCS5软件,在矢状向上分别以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为标准,向前向后移动上颌中切牙,模拟切牙不同位置,同时应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调整上唇突度,获得相应侧貌图。由26名专业人士(正畸或正颌外科医生)和68名非专业人士运用mm的VA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上颌中切牙临床冠中心点(Facialaxialpoint,FA)落在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的距离和不同评分人士对评分值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明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评分中,均以0~2mm评分最高,且前2mm处评分显著高于0mm(MD=4.,P=0.)和前1mm(MD=3.,P=0.);性别不同,FA点最佳接受区域一致,最佳接受区范围外,女性患者后缩、男性前突获得的倾向性越高。
结论: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0~2mm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的理想前界,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进而指导正畸、正颌治疗方案的设计。
正锁--Fc.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Fc.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Fc.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Fc.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
方法:选取后牙正锁--Fc.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Fc.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Fc.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对颌前磨牙(共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颗)。拍摄CBCT,Dolphin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Fc.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
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Fc.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Fc.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Fc.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锁--Fc.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Fc.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mm和8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Fc.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Fc.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正锁--Fc.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Fc.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Fc.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T-scan系统结合数字化模型测量咬合力分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
目的:检测一种利用牙冠宽度和虚拟模型咬合接触信息区分T-Scan咬合接触图牙位分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方法:招募20名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制取牙列石膏模型和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方法1:用游标卡尺测量模型的牙冠宽度,按照冠宽设置T-scan结果图的牙位分区;方法2:受试者接受咬合纸检查并拍摄上牙弓--Fc.面照片,以冠宽为基础,结合咬合纸印记设置牙位分区;方法3:进行模型扫描,数据导入Geomagic软件测量0.4mm颌间距离内的接触区,以冠宽为基础,结合虚拟接触区设置牙位分区。统计每一种方法各个牙位的咬合力百分比,重复测量3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分析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记录方法1中接触区超出牙弓远中界的比例,以方法2的结果作为真实参考,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并两两比较。
结果:三种设置T-scan牙位分区的方法均有很高的重复测量信度(ICC0.9),方法1中65%的T-scan接触区超出牙弓,方法1的测量结果与方法2、3存在差异(P0.),方法2与方法3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依据冠宽和虚拟接触区进行T-scan牙位划分是一种较准确、可重复性很高的方法,仅依据冠宽区分T-scan牙位的方法准确性不佳。
例口腔患者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年1月至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
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牙槽骨皮质骨厚度及密度的差异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骨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mm范围内皮质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
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
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锥束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Fc.患者上前牙牙根吸收的研究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oneb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