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根尖手术牙体牙髓保留患牙的最后一步

最大限度地保留天然牙是每个口腔医生,尤其是牙体牙髓科医生的责任和挑战。随着牙髓病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根管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牙髓、根尖周疾病的治疗成功率有所提高。由于根管系统复杂的解剖结构,导致某些复杂顽固的病例依靠常规根管治疗难以获得成功。对这些根管治疗失败、根尖病变持续不愈合的患牙,可以选择根管再治疗,再治疗失败的病例或者无法进行再治疗的患牙,显微根尖手术成为清除病灶的有效方法。

比起传统根尖手术,显微根尖手术在牙科显微镜的辅助下操作,更精确、更微创、成功率更高。本文将通过临床病例对显微根尖手术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作者:姚娜

医院第二门诊部

适应证

①完善根管治疗或完善根管再治疗后根尖周病变持续不愈合;

②不能进行根管再治疗的患牙(如桩核冠修复的病例);

③医源性因素(如器械分离、侧穿、根管外异物等);

④传统根尖手术失败的患牙。

基本操作步骤

瓣膜的设计与选择

①矩形瓣:双侧垂直切口+水平龈沟内切口,使用最广泛,多用于前牙根尖手术,垂直切口的位置应在两个牙根突起之间的凹陷处,与牙长轴平行;

②膜龈瓣:双侧垂直切口+水平扇形切口,水平扇形切口位于附着龈中1/2处,距离龈缘距离不得小于3mm,由于牙龈萎缩和颈部骨质丧失最少,多用于前牙有全冠修复体的患牙;

③三角瓣:近中垂直切口+水平龈沟内切口,必要时可增加远中减张切口,多用于后牙根尖手术。(图1~3)

翻瓣后手术步骤

①去骨开窗,暴露根尖病损区及根尖;

②根尖周搔刮,切除根尖约3mm;

③亚甲蓝染色,根尖探查排除隐裂、遗漏根管;

④超声根管倒预3mm;

⑤根管倒充填;

⑥缝合。(图4~8)

病例展示

1上颌前牙根尖手术

患者女性,25岁,患牙21十年前外伤变色,根管治疗后一年根尖周病变未见好转。

21术中翻黏膜龈瓣,未见根尖周骨缺损,显微镜下根尖骨开窗找到缺损区,切除根尖3mm,肉芽搔刮净,超声倒预备3mm,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倒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X光片:根尖周骨密度增高。(图9~19)

2上颌前磨牙根尖手术

患者男性,29岁,患牙14根管治疗及桩核冠修复后颊侧反复肿包一年余。CBCT显示双根管,根尖周低密度影。

14术中翻三角瓣,显微镜下见根尖区骨缺损,修整骨腔,切除根尖3mm,肉芽搔刮净,见两根管。超声倒预备颊根、腭根及管间峡部,MTA倒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根尖周骨密度增高。(图20~28)

3下颌后牙根尖手术

患者女性,38岁,患牙46于8年前行根管治疗和桩核冠修复,现开始咬物痛。临床检查发现46叩痛明显,无松动,无深牙周袋,根尖区略有扪痛,无波动、无窦道,X线片检查发现近中根尖周低密度影。

46术中翻三角瓣,未见明显骨缺损,显微镜下近中根尖区骨开窗找到缺损区,搔刮肉芽,近中根尖切除3mm,超声倒预备,MTA倒充填。术后一年复查X线片:近中根尖周骨完全愈合,MTA固位良好。(图29~36)

4上颌前牙侧支根管的根尖手术处理

患者女性,40岁,患牙21根管治疗后长期咬物不适。X线片检查发现21根尖近中侧低密度影。CBCT显示根尖区近中及唇侧均有侧支根管。

21术中翻矩形瓣,显微镜下切除根尖3mm,肉芽搔刮净,见近中及唇侧三个侧支根管开口。超声倒预备根尖及侧支根管,MTA倒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根尖周骨密度增高,MTA固位良好。(图37~46)

小结

显微根尖手术是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根尖手术之前,需要正确判断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在术前检查中,除了全身健康状况的回顾和检查外,口腔患牙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除了根尖片外,还应常规拍摄CBCT,更为准确地了解患牙的解剖结构、骨板厚度、病变范围以及与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上颌窦、颏孔、下颌神经管等。合适的适应证选择、全面的术前检查和精准的显微手术操作是显微根尖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简介

姚娜,硕士,副主任医师,就职于医院第二门诊部牙体牙髓科。年~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学习访问一年。完成大量复杂显微根尖手术病例,在保存天然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3~05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转载请注明:http://www.wlwnh.com/hbwh/9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