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儿童乳牙的龋病称乳牙龋病,具有发病早、患龋率高、龋蚀发展速度快的特点。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齿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初期,牙齿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齿透明度下降,致使牙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随着无机物脱矿和有机质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严重的可导致牙体结构的崩解。
乳牙龋病发病原因龋病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主要有变形链球菌、乳杆菌及放线菌等)的作用,发酵产酸(主要是乳酸),从牙齿表面结构的薄弱处开始,逐渐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
细菌、糖、宿主及时间这4个要素缺一不可。
乳牙龋病疾病病理龋病时,牙齿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乳牙龋病发病特点1.患龋率高、发病早: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组儿童患龋率高达66.0%。低龄儿童龋最早的发病年龄不足1岁,也就是说一些乳牙在萌出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迅速龋坏了。
2.龋齿多发、龋蚀范围广:多颗乳牙或一颗牙的多个牙面常同时患龋,
3.龋蚀发展速度快:牙体因龋蚀很快破坏,短时期内可发展为牙髓和根尖周炎。
4.自觉症状不明显:乳牙龋病自觉症状不明显,故常被忽视,贻误早期治疗时机。
5.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活跃:龋蚀促使乳牙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活跃,能保护牙髓,防御细菌感染,避免露髓。
乳牙龋病易患因素乳牙较恒牙易患龋,这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及其所处环境等因素均相关。
1.乳牙解剖形态特点:牙齿表面的窝沟点隙、以及牙齿之间的生理间隙等结构容易出现菌斑集聚、食物残留。
2.乳牙组织结构特点:乳牙的釉质、牙本质厚度薄,矿化程度低,抗酸能力弱。
3.喂养习惯:婴幼儿阶段,无论是人工喂养还是母乳喂养都容易出现哺乳时间长、哺乳或进食间隔时间短、夜奶次数多且夜奶停止年龄偏大等特点。
4.食物:儿童饮食多质软、黏稠,含糖量高,易发酵产酸。
5.口腔自洁和清洁作用差:儿童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细菌繁殖。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重视不足,清洁不利,食物残渣、菌斑软垢积存在牙面上,成为龋齿发病重要因素。[1]
乳牙龋病好发部位在儿童的各个时期,乳牙龋病的好发牙面、牙位不尽相同。
1、1~2岁:上颌乳前牙的唇面、邻面及舌面;
2、3~4岁:乳磨牙岁合面窝沟;
3、4~5岁:乳磨牙的邻面。[2]
乳牙龋病疾病危害乳牙龋病对儿童口腔局部和全身都有不良影响
乳牙龋病局部影响1.影响咀嚼功能
乳牙龋蚀致牙体缺损和疼痛,咀嚼功能明显降低。
2.对恒牙及恒牙列的影响
龋蚀加速了口腔环境的恶化,易导致新萌出的恒牙龋坏。
乳牙龋经牙髓炎发展为根尖周炎后,反复发作的根尖周炎可能导致局部牙槽骨破坏;继替恒牙的牙胚受损,可能出现釉质发育不全;发生感染的牙根吸收异常,可能导致后继恒牙萌出过早、过迟,萌出位置和顺序异常等。
乳牙牙冠因龋缺损或出现早失,可能导致后继恒牙萌出间隙不足,出现错合畸形。
3.损伤口腔软组织
因龋残损的牙冠可对唇、颊、舌粘膜产生刺激。
乳牙龋病全身影响多个乳牙患龋,咀嚼功能降低,儿童的营养摄入、颌面部及全身的生长发育均会受到不利影响。
龋病导致的慢性根尖周炎可作为病灶牙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在儿童患者,可能与病灶牙相关的疾病有:低热、风湿性关节、蛛网膜炎、肾炎等。
乳前牙的龋蚀会影响美观,严重的牙冠崩解可能会对患儿发音及心理发育产生影响。[2][1]
乳牙龋病疾病名称乳牙龋病的命名五花八门,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内含互有交叉。下面就常见名称进行简单介绍。
1.低龄儿童龋(earlychildhoodcaries,简称ECC):又称婴幼儿龋,是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生的龋病。该病的特点是主要侵害上颌乳前牙及乳磨牙。这主要是从患者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的命名。
2.奶瓶龋(milkbottlecaries)或喂养龋(nursingbottlecaries):是指长时间用奶瓶喂养或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所容易罹患的龋病。一些孩子喜欢在睡眠、半睡眠状态下持久地叼着奶嘴或乳头,吸吮的是含有大量糖分的乳汁或饮料,直接浸泡着牙面。此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差,牙面极容易被细菌产酸所腐蚀。受累的主要是上前牙唇面、邻面及舌面。这是从龋病成因角度所进行的命名。
3.环状龋:乳前牙唇面、邻面龋损较快发展成围绕牙冠的广泛性的环形龋。环状龋多位于冠中1/3至颈1/3处。其发生与牙颈部菌斑易积聚及自洁作用差有关;一些研究还证实乳牙颈部出生后釉质的矿化程度较低。这是从龋坏部位进行的命名。
4.猖獗性龋(rampantcaries):指突然发生;涉及牙位广泛且不好发的牙位,如:下颌乳前牙亦受累;迅速地形成龋洞;迅速波及牙髓。这是从龋蚀发展速度、范围所进行的命名。[2][1]
乳牙龋病疾病分类乳牙龋病按龋坏的程度根据龋坏深度分为浅、中、深三类,是临床应用最广也最实用的分类法:
①浅龋:一般局限于釉质(牙冠部)或牙骨质(牙根部),早期亦称初龋,仅有变色,在牙冠平滑面呈白垩或黄褐色斑块,称龋斑;窝沟则呈墨浸状改变。后期出现微小缺损。浅龋一般无症状,对外界刺激也无明显反应。
②中度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一般已成洞。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冷刺激尤其明显,但在去除刺激源后可立即消失。
③深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有明显龋洞,但未穿髓,一般有探痛和激发痛,无自发痛。
乳牙龋病按龋坏的病变类型①慢性龋:病程长,龋坏组织质地较硬,干燥而染色较深。
②急性龋:病程短而进展迅速,龋坏组织质地松软,湿润而染色较浅。
③静止性龋:龋洞呈浅碟状,龋坏发展非常缓慢或静止,常露出坚硬、光滑而着色的牙本质层。
④继发性龋:发生在充填物或修复体边缘的龋坏。[2]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白殿疯病传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