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贴面口腔修复具有仿生修复的优越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牙体组织,特别适用于修复前牙牙列,具有美观和功能恢复俱佳的优点,近些年来备受口腔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专家们做了一些更加详细的研究:针对前牙贴面美容修复的69例患者进行了IPS-empress铸瓷贴面修复,共计颗,并进行了随访临床统计,观察临床修复效果并对其中的应用问题加以总结。
病例选择:选择的病例中有四环素牙33例,氟斑牙16例,外伤变色牙10例,过小牙4例,牙齿缝隙增大6例,共计颗。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46例,平均年龄28岁。
牙体预备:修复前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和口腔卫生宣教,对牙龈有炎症者先进行洁治再做进一步治疗。为了达到更美观的修复效果,牙体预备磨除唇面部分牙釉质(切1/3约为0.75mm,逐渐过渡至颈部,为0.25mm左右),以便瓷贴面有一定厚度,而不改变牙冠突度。切端预备时不包绕切缘,除非牙冠切端磨损变短或外伤导致切端牙体组织缺损;对颜色改变不明显的患者,一般邻面预备时仅止于邻间隙,不破坏邻接,对于邻面有龋或变色较重的病例也可选择打开邻间隙,用瓷贴面等恢复邻接关系。龈缘预备成浅圆凹槽形态,一般采用平齐龈缘的牙体预备形式,对于重度阴环素牙等变色牙则选择预备置龈下边缘。预备完成后应用硅橡胶取印模,灌注超硬石膏模犁。用Vita16比色板常规进行比色,单个牙齿比色参考邻牙或对称同名牙齿协调一致,当多个牙同时进行修复时参考患者的嘴唇颜色和面部肤色。
试戴和粘结:患者第二次就诊时,将贴面放置在牙面进行试戴,重点检查贴面就位情况,邻接关系以及龈缘密合情况。试戴合适后,按照酸蚀粘结技术操作规程,酸蚀牙面,冲洗吹干;瓷贴面组织面用氢氟酸酸蚀,涂抹偶联剂于避光处备用;牙齿表面涂粘结剂,轻吹成~薄层,光固化40s,用PanaviaF双重崮化树脂水门汀进行粘结,用软质毛刷清理多余粘结材料后用光固化灯在颈部、切端及舌侧各照射40s.粘结完成后检查、调整咬合关系,用尖细钨钢车针及超细抛光金刚砂车针清理贴面边缘,并用抛光砂纸条抛光邻面。
复诊和随访:本研究有69例患者在修复半年后接受复诊,复诊时采用美国加州牙科协会的评价标准和改良Ryge贴面复诊标准修改的指标,重点观察修复体保存完整度、颜色的匹配、边缘适合性、术后过敏、牙龈反应5项指标。
观察效果:对69例颗患牙进行瓷贴面美容修复,并要求患者于1周、6个月、1年和2年复诊,对修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6个月复诊时,有3颗贴面修复体发生局部崩瓷,系咬合创伤所致,重新修复时仔细调糟,2颗发生完整脱落,多由于患者啃咬硬物所致;1年复诊时,贴面修复体保存的完整度有轻微下降,而2年复诊时又有所上升,观察期间内修复体保存的完整度在98%以上。1周复诊时有5颗基牙有轻度红肿的牙龈炎症状,2颗基牙有较为严重的炎症情况,经局部治疗后此后复查减少,64颗患牙有术后敏感症状,之后复诊症状消失。随访复诊,大多数患者对贴面修复满意,约有(17.82%~22.16%)贴面修复体与邻牙在颜色和半透明度上不太协调,但患者基本能够接受,比较满意。
讨论及总结:瓷贴面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机械性能、美学性能以及能够最大限度保存牙体组织,达到以最小损伤达到最大程度美容效果的目标,呈现出替代金属烤瓷全冠的趋势,但较高的脱落率一直是困扰牙科医师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对瓷修复体组织面结构,瓷粘结时的酸蚀与偶联剂联合应用对粘结效果研究的深入,使得瓷贴面修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有文献报道,使用寿命可达14个月~15年,10年成功率达91%.
本研究结果显示瓷贴面修复随访复诊2年内贴面崩瓷和脱落的比率不超过2%.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基牙咬合紧,临床牙冠预备不足,贴面修复体较薄,在长期咬合力的作用下抗力不足所致。因此,结合笔者的临床操作经验,为了使贴面具有长期美容修复的功能,建议在临床使用中应该规范操作,注意隔湿,杜绝唾液污染;注意调整咬合,尤其是侧方咬合,对于咬合特别紧、牙体预备达不到要求的患者建议不要使用这种修复方式;同时嘱咐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啃咬硬物维护修复体。
本文摘自《中国美容医学》,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