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往期执考内容请回复冲刺,即可选择相应内容进行复习。
1、牙的萌出
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安一定先后顺序萌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左右同颌同名牙同时萌出,下颌牙早与上颌牙,同龄人女性萌出早与男性。
时间:
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是上颌第二磨牙。
顺序:
乳牙:乳中切,乳侧切,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恒牙: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上颌尖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2、牙的演化
牙数从多到少,牙根从无到有,从多牙列到双牙列,从同形牙到异形牙,从分散到集中。
3、乳牙的特点
牙冠短小,色白,颈嵴明显,冠根分明。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下颌乳前牙的舌面边缘嵴与颈嵴比恒前牙明显。乳磨牙根干短,分叉大。
4、牙体外形的应用解剖
下颌切牙最不易发生龋齿。易堆积牙结石。
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齿好发部位。
尖牙最不易龋坏,保留时间最长,拔除时可使用旋转力。
下颌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畸形中央尖。
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5、重要的几个数据
上颌第一前磨牙80%双根87%双根管。
上颌第二前磨牙60%单根管。
上颌第一磨牙87%近中双根管。
根尖孔56%尖部。
根尖狭窄距根尖孔1毫米。
下颌切牙10%唇舌向双根管。
下颌第一前磨牙17%双根单根尖孔。
6、牙合正中颌的标志
正中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舌尖接触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
7、颌骨
上颌骨:一体四突。
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
支柱结构:颧突支柱,翼突支柱,尖牙支柱(鼻额支柱)。
下颌骨:外侧面可见结构,内侧面可见结构。
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
8、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髁突两个斜面:前斜面小,为功能面(关节结节后斜面相对应),是关节的负重区。
9、神经
三叉神经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眼神经:感觉神经,出口:眶上裂。
上颌神经:感觉神经,出口:圆孔。
下颌神经:混合神经,出口:卵圆孔。
面神经:混合神经,出口:茎乳孔。
10、舌的解剖
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分布与舌体上面,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散在分布与丝状乳头之间,司味觉。
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体积最大,排列在界沟前方,司味觉。
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司味觉。
舌下区内容物:舌下腺,舌神经,舌下动脉,舌下神经。
11、下颌运动
控制因素:四个,左右侧颞下颌关节,颌(牙合),神经肌肉。
咀嚼周期:似水滴形。
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12、唾液功能
消化作用,溶媒作用,润滑作用,中和作用,冲洗作用,缓冲和稀释作用,杀菌和抑菌作用,粘附作用,缩短凝血时间,排泄作用。
13、牙尖dentelcusp
牙冠上近似锥形体,突出成尖的部分。切缘结节: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出。
14、上下颌尖牙的区别
主要区别点/上颌尖牙/下颌尖牙1唇面/体积较宽大的五边形,近远中斜缘相交约90°/细长的五边形,进远中斜缘相交大于90°2舌面/舌轴嵴明显/舌轴嵴不如上颌尖牙者明显3唇面观的冠根近/不呈直线/相续呈直线4邻面观的冠根唇/冠根唇缘连线不呈弧形/冠根唇缘连线呈弧形。
15、根尖分歧apicalramification
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根管存在。副根管(accessoryrootcanal):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得管道多见于磨牙。
16、恒牙髓腔形态
切牙的髓腔形态:
(1)上颌中切牙的髓腔形态
a.近远中剖面,髓腔呈三角形,底最宽;
b.唇舌剖面,髓腔呈梭形,髓腔逐渐缩小变细;
c.横剖面观:牙颈部横剖面,根管呈圆三角形,与牙根外形基本相似,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壁略厚;牙根中部横剖面:根管较牙颈部横剖面者约小一半,多呈圆形,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壁为厚。
(2)上颌侧切牙的髓腔形态:与上颌中切牙相似,略小,髓室顶整齐,为髓腔最宽处,唇舌剖面髓腔在颈缘附近最厚。
(3)下颌中切牙髓腔形态:
a.近远中剖面:髓腔呈狭长的三角形,底为髓室顶,接近牙冠中1/3向颈缘缩小;
b.唇舌剖面:髓腔中部的唇舌较大,两端小,髓室顶呈尖形;
c.横剖面:牙颈部横剖面:髓腔呈椭圆形,唇舌径大于远近中径;牙根中部剖面:根管呈椭圆形或圆形,根管预备时,注意厚度。
(4)下颌侧切牙髓腔形态:髓腔较下颌中切牙者为大,唇舌径大,根管较长。
17、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第一磨牙关系比尖牙关系更重要,为成为牙合关键: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是保证其他牙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萌出后位置稳定,可成为引导其他牙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第一磨牙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承受的牙合力最大,由于该牙的形态特征,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的最重要的牙。
18、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的定义特点生理机制及意义
当人直立端坐,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为下颌姿势位;特点:上下牙无接触,牙合间隙的前端上下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比覆牙合小约1-3cm;形成机制:升颌肌的牵张反射调节,是形成下颌姿势位的主要机制。意义: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保持下颌姿势位的相对稳定及正常的牙合间隙十分重要,作为恢复牙尖交错位的重要参考颌位。
19、上颌窦,支柱及支架结构
尖牙支柱:或称鼻额支柱,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颧突支柱: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翼突支柱: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互连接而成。
20、关节盘,关节盘的形态结构
前带anteriorband:厚约2mm,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
前伸部anteriorextension:由上下二部构成,上部为颞前附着,下部为下颌前附着;
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为关节盘最薄处,约1mm,为关节盘穿孔的好发部位;
后带posterband:关节盘的最厚之处,约3mm,以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主体,方向不定;
双板区bilaminarregion:上下两板,上板为颞后附着,下板为下颌后附着。
21、颞下颌关节囊外韧带
颞下颌韧带temporomamdibularligamemt:关节囊的外侧,是关节囊外壁增厚的部分,组成韧带的纤维分为浅深两层;
蝶下颌韧带sphenomamdibularligament:位于关节囊的内侧,起于蝶嵴,止于下颌小舌;
茎突下颌韧带stylomamdibularligamemt:位于关节囊的后方,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的后缘。
22、咀嚼肌
咬肌masseter:长方形的厚肌,分浅中深三层,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微伸向前,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颞肌temporalis:位于颞窝呈扇形,作用为上提下颌,闭口,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
翼内肌medialpterygoid: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作用为上提下和腭,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翼外肌lateralpterygoid:位于颞下窝,大部分位于翼内肌上方,作用为在开闭口过程中,稳定和协调盘-骨果突负荷体。
23、面静脉facialvein
起始内毗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至咬肌前下角,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接纳面动脉分布的静脉血。
24、面神经分支
含有味觉纤维,副交感纤维及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1)面神经管段的分支:
a.岩大神经greaterpetrosalnerve,为面神经的第一个分支,主要含味觉纤维及副交感节前纤维;
b.镫骨肌神经stapedialnerve:在鼓室后壁后方自面神经干发出;
c.鼓索chordatympani:在茎乳突上方约6mm处自面神经干发出。包含有味觉纤维及副交感节前纤维;
(2)面神经颅外段及分支:
a.面神经主干,指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分叉处得一段;
b.面神经主干在进入腮腺前发出的分支:*耳后神经posterauricularnerve,在外耳道贺乳突之间;*二腹肌支digastricbranch:支配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支stylohyoidbranch,细长,支配茎突舌骨肌;
(3)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a.颞支zygomaticbranches:1-2支,自颞面干发出后,分布于额肌等;
b.颧支buccalbranches:有1-4支,多为2-3支,由颞干面发出;
c.颊支buccalbranches:2-6支,多为3-5支,由颈面干发出,行于咬肌筋膜表面;
d.下颌缘支marginalmandibularbranch:1-3支,多为2支,由颈面干发出,位置变异较大,临床在行下颌下区切口时,为避免损伤下颌缘支,应在下颌骨下缘下15mm做切口。低位结扎面动脉及面静脉;
e.颈支cervicalbranch:1-3支,多为1支,为颈面干的终末支,与颈皮神经相交通。舌下神经的分支:穿舌下神经管出颅,于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行于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在下颌下三角,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深部及导管以及舌神经的下方。
25、舌下神经的分支
穿舌下神经管出颅,于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行于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在下颌下三角,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深部及导管以及舌神经的下方。
与口腔医学有关的脑神经概况
26、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前臂为唇,经上下唇间的口裂通向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延续,上下两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闭口牙尖交错牙合时,分为两部,前外侧称口腔前庭,后内侧部为固有口腔。
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1)口腔前庭沟:口腔前庭的上下界,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2)上下唇系带:口腔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性的粘膜小皱壁,制作义齿基托边缘注意此关系;
(3)颊系带: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形粘膜皱壁,数目不定;
(4)腮腺管乳头: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有一腮腺管乳头;
(5)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
(6)翼下颌皱壁: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中药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口内切口的标志;
(7)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合间隙粘膜上三角形隆起为颊垫,尖称颊垫尖。
27、舌下区
境界: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
表面解剖标志:舌系带两侧的口底粘膜上各有一小突起,称为舌下阜,两侧各有一条向后外斜行的舌下壁,为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也是下颌下腺的表面标志;
内容及排列: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舌下腺由蜂窝组织包绕,前端与对侧舌下腺相接,后端与下颌下腺的深部相邻;下颌下腺管及舌神经:下颌下腺管位于舌下腺内侧。由后向前由深至浅;
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舌下神经布于舌内诸肌,在附近有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舌下动脉:行于舌下腺与骸舌肌,分支至舌下腺。
28、面侧深区
境界: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
层次及内容:翼丛:位于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及翼内,外两肌之间,向前经面深静脉通面静脉,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科扩散蔓延至海绵窦;
上颌动脉:伴随下方的上颌静脉,越过翼外肌浅面。
本文转自丁香园,原标题《口腔解剖重点归纳》。仅供行业专业人士参考及交流,不代表本账号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文中涉及到的药理或实验操作过程做过验证,不视为医疗意见或建议。本账号不对上述摘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