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篇人民网的文章,讲的是关于牙齿正畸行业的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对牙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于是有些商家抓住人们的求美心理,开始“毫无下限”地夸大宣传。
比如有人用“免费试戴”“公益补贴”来诱惑,有人拿机不可失、一次错过后悔终身来逼迫,还有人为网贷、中介等大开“方便之门”……
这种虚假广告“满天飞”,靠炮制噱头套路消费者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
要知道,牙齿正畸是医疗行为而非美容手段,应谨慎对待;也不存在一种正畸术,能“适合所有人群”、“解决所有问题”。
因为牙齿整形会影响到牙齿、牙床、牙龈,乃至面部骨骼、牙齿及颌面部的神经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等,还要花费三到五年的治疗时间。
一旦矫正不当,会导致牙齿松动等不可逆的身体损伤。
如果消费者真的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听信了商家的宣传,一旦产生不良后果,那最终受害者,只能是消费者自己。
此外文章中还提到,年中国正畸案例为万例,就诊于全国近10万家口腔医疗机构。
可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注册的“正规军”目前仅有数千人。
这意味着,走进一家诊所,给你做正畸的很可能是个全科医生,医院短暂进修过正畸,有的人甚至没有正规学过。
这不禁让人细思极恐。
可怕的是,这种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甚至损害大家利益的情况,在教育行业中也频频出现。
双减政策过滤了一批“不合规、不合格”的教培机构,本来大家觉得整个行业会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但慢慢我发现,一群人开始转移阵地,寻找线上监管空白,把一些教育行业也搬到了线上,进行大肆宣传。
比如什么“三招提升专注力”、“坚持一个动作提升感统能力”、“我用了一个星期把一个上课走神、小动作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独立听讲、注意力集中的孩子”……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视频的右下角有些会打着“广告”二字,点击进入直播间后,发现是在卖教材。如果消费者通过该渠道购买了该教材,没有达到视频中所说的“三招就解决”,这是什么行为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新东方花费了近亿来退学费和遣散费,却没有带来太大危险,因为账上还有钱。按照俞老师的说法,如果没有达到训练效果,这些行为是不是在坑蒙拐骗、欺骗老百姓呢?
广泛的宣传确实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但孩子能否获得像宣传说的那样“三招就解决”的效果,在我们线下训练中,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教育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做教育不是做销售,想要做得长远,就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保证最基础的教学质量。
家长不是专业的训练老师,不能时时刻刻地地盯着孩子做训练,更不能注意到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如果因为这些导致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那就会影响整个行业的风评。
这也是我们坚持着重做线下测评和训练的原因之一。
因为人的独特性决定了每个孩子的能力情况不同,而真正的感统和专注力训练,是要根据孩子自身能力情况来设计训练内容,而不是花9块9买几本大众化的书写写画画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作为增进亲子互动的日常活动,这些游戏无可厚非。
但如果打着“提升感统和专注力”的名号乱说一气,那就破坏了在这个行业中兢兢业业付出着的人们的努力了。
做教育有几点非常重要,一是教育理念,二是教学质量,三是后期服务。
我身边有很多一直安心做教研、踏实搞训练的朋友,他们从来都是低头苦练基本功,因为在这个领域,只有“效果”才能是我们永远的金字招牌。
他们有时候也会跟我说,让我不要发出那些好像有“敌意”的言论或视频。
但是我觉得,我们埋头苦干这么久,就是想让社会对整个行业有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
所以不能让个别人为了一己私利,破坏了我们这么多年的积累。
新东方是让人尊敬和学习的,这种精神也是贝佳感统多年来所坚持的:
本着良心做事,保证充足资金,不做坑蒙拐骗、欺瞒老百姓、有失诚信的事,更不去做毒害老百姓的事……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定要在6岁之前就开始干预感统失调,或者说从2、3岁就要开始纠正。超过6岁,效果会出现得很慢也很难。
辅助学生素质教育,普及儿童感统训练,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