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行业标准规范及指南牙体牙髓病
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制定1.复合树脂直接粘接牙体修复技术指南2.根管治疗技术指南3.非侵入性牙齿美白治疗指南复合树脂直接粘接牙体修复技术指南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复合树脂直接粘接(又称粘结)牙体修复技术,指口腔科临床使用复合树脂材料、通过粘接结合的方式修复牙体缺损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龋病和各种原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缺损修复。复合树脂修复主要依赖材料与牙齿的粘接力固位,规范临床操作对于保证临床效果至关重要。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于年讨论并形成了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建议稿),发表于年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该建议稿发表后,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业内对编写技术指南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多次讨论、修改重写并形成本指南。本指南是技术推荐性指南,可作为口腔临床医生规范使用此项技术时的参考。1 基本原理复合树脂由高分子树脂基质与无机填料复合而成,固化后所具备的物理化学性质可满足牙体临床功能和美观修复的需要。复合树脂材料具有疏水性,需要对被粘接的牙体组织进行特殊处理,才可以达到两者的结合。现有临床技术提供专门的粘接系统,使粘接剂与牙组织形成固化的混合层,复合树脂通过与混合层结合,固化后获得满意的粘接修复效果。2 适应证2.1 修复因龋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缺损。2.2 前牙美学修复,包括四环素牙、氟斑牙、无髓变色牙、畸形牙、扭转牙等。2.3 前牙小间隙的关闭。2.4 临床堆塑桩核(树脂核),作为全冠的基底修复体。2.5 替换原有金属修复体。3 修复前的准备3.1 对患牙有诊断并已完成全口检查和总体治疗设计,完成了口腔卫生指导和牙面清洁。3.2 牙龈出血等基本口腔问题得到改善和控制。3.3 患者对治疗方案无异议。4 牙体预备4.1 咬合检查:确定病损范围和牙体预备的范围。4.2 保护性措施:应避免误伤。所用钻针和设备处于正常状态,降温措施有效;减少和避免切割过程对正常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损伤。4.3 局部麻醉:对活髓牙或病人有需求,应采用局部麻醉,降低患者的疼痛与焦虑程度,保证治疗顺利。4.4 去净病损牙体组织。4.4.1 遗留龋坏感染的牙体组织可能使病变继续扩展,还可能对牙髓形成持续感染,因此需去除病变组织,特别是位于釉牙本质界部位腐质。4.4.2 为保证粘接强度,避免微渗漏,洞缘1mm范围内要达到正常牙组织。4.4.3 对于近髓的龋损,为防止露髓,可以采取分期去腐的办法,也可以尝试保留少量软化牙本质,通过间接盖髓剂使之再矿化。如有此类情形,需在病历上记录,并安排复诊,观察临床变化。复查时若发现临床症状或病变扩大,则采取相应措施。4.5 固位形和抗力形:适当牙体预备以保证固位和抗力,重点考虑下列情况。4.5.1 粘接修复通过粘接剂可以获得主要的固位力,增加粘接面积可以增加固位力。4.5.2 辅助机械固位形有助于增加固位力,临床上需要平衡切割与保留正常组织的得失。4.5.3 在承受咬合的部位需适当增加复合树脂的厚度,防止材料折断。4.5.4 对缺少牙本质支持但不承担咬合力的牙釉质,可以予以保留。4.5.5 对根管治疗后的后牙,应采用覆盖牙尖的修复方法。4.6 预防性扩展。一方面,通过改进口腔保健、应用氟化物、微创技术和定期检查矫正等措施,减少和避免为预防龋齿而磨除正常牙组织的做法;另一方面,要了解现有复合树脂材料多数本身不具备抗龋性,必须执行有效的控制龋的措施,才可能减少继发龋发生。5 术野隔离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时需要干燥的环境。唾液、血液、水分对粘接界面的污染可以导致粘接失败,进而导致继发龋。树脂修复时,需要对术野进行有效的隔离。推荐使用橡皮障隔离术,替代的方法有简易隔湿法,如棉卷、吸唾器、挡舌板。可用排龈线推开牙龈,暴露洞缘并控制龈沟液的污染。对于牙龈出血而又无法控制的病例,应推迟修复。6 放置成形片6.1 当牙邻面缺损时,为保证外形和接触点的恢复,避免术后食物嵌塞,需在修复前上成形片、楔子和夹子。为保证龈壁的充分暴露和控制干燥,必要时应放置排龈线。当无法暴露或控制龈壁污染时,应在冠延长术后,行牙体修复。6.2 后牙复合树脂充填时,推荐使用分段式成形片、楔子和分牙固定夹。楔子和分牙固定夹可以使成形片与牙齿贴合紧密,还有分牙的功能,使固化后的修复体与邻牙接触紧密。6.3 前牙复合树脂修复,可采用透明聚酯薄膜作为成形片,用楔子楔紧、辅助成形。本章未完待续内容引自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口腔医学行业标准规范及指南》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好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呦微博: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