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应根据余留牙数目、基牙条件、咬合情况,牙槽崎吸收程度,决定义齿的支持形式。凡牙缺失较少口内余留牙较稳固,牙周支持组织健康,部分余留牙可以选作基牙者.都可采用混合支持式设计。若缺失牙较多,没有可提供支持作用的余留牙或是余留牙咬合接触较紧,无法放置雅支托,胎力完全由牙槽骨承担,此时则设计黏膜支持式。
肯氏I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视患者口腔的具体情况,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良好的固位和稳定由于此类缺损为双侧末端游离缺失,常需用大连接体或基托连接以达到平衡、传递和分散验力的作用。必要时采用多基牙固位,增强固位。为尽可能消除不稳定因素,必须放置间接固位体。如采用平衡法,防止远中游离鞍基的不稳定,通常在远离缺隙的余留牙上放一些部件,以消除功能时所引起的基托翘动和摆动。放置的位置离游离鞍基的位置越远越好。形式为支托,间隙卡.间隙钩,基托.连续性舌臂等。肯氏l类缺损基牙均在游离端鞍基的前端,因此考虑美观因素,舌支托比切支托更常用。同时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混合支持式设计时,应避免义齿某一部分与口腔软硬组织间形成一固定不动的支撑点,即所谓的“支点”,产生类似l类杠杆作用,极不利于义齿的稳定。处理的方法是:去除这一支点。或是增加平衡点.如舌隆突,相邻天然牙的邻间隙,经完善处理的末端牙根,以及在缺牙区末端种植人工牙根,均是良好的平衡点。
22.减轻基牙的负荷在基牙上设计近中验支托比远中验支托更有利于基牙的健康.在咀嚼运动时,对基牙造成的扭力小。主要表现在:(1)近中合支托功能运动状态下.形成的义齿转动轴比远中验支托形成的转动轴更靠近牙弓的前端。这种靠前的转动轴,使得末端基托的上下摆动幅度减小,对基牙造成的扭力小。当合力加于远中游离鞍基,使基托龈向移位,采用近中验支托卡环的固位臂沿着以近中合支托、卡环的固位臂为半径的圆弧移动,因此固位臂将离开牙体,减少对基牙的扭力。
采用远中合支托卡环的固位臂沿着以远中殆支托、卡环的固位臂为半径的圆弧移动.因此固位臂将进入基牙的倒凹.对基牙产生扭力。
(2)在基牙上设计近中合支托,而且卡环设计远中固位臂,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对抗合向脱位和侧向移位,因为当义齿受外力作用合向脱位时,义齿则沿近中支托旋转而离开支持组织,卡环的固位臂则紧贴基牙和远中倒凹区.以抵抗义齿合向脱位.而近中合支托和小连接体及卡环体又有对抗义齿侧向移位的作用。若在基牙上设计远中验支托。当义齿受外力作用合向脱位时,基托则沿远中合支托旋转离开支持组织.利用基牙近中倒凹固位的卡环臂则向龈方移动脱离固位区,不能有效抵抗义齿的合向移位。此时,应采用间接固位体,以对抗脱位力,起到平衡固位力的作用。另外.针对牙周条件欠佳的基牙可选择无支托的卡环,合力经人工牙、基托传导至牙槽骨。由于后牙是承受合力最大的区域,必要时,可以在基托的组织面衬垫软塑料.以缓冲验力对牙槽骨的创伤。
33.缓解牙槽嵴的负担设计黏膜支持式义齿,在合力的作用下,软组织易弹性压缩,引起鞍基下沉,造成黏膜压痛,或形成溃疡。而且希力持续作用可加速牙槽崎吸收。同时义齿下沉又可导致给接触不良,影响咀嚼效能。因此,为保护牙槽崎的健康,缓解其吸收速度,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减少人工牙的数目。目前主张减去第二磨牙,首先可减轻合力,减少末端基托下组织的受力。其次不影响美观。因为若减去第一前磨牙,则影响微笑时的美观和颊间隙。②降低人工牙的牙尖高度,减小人工牙的颊舌径,加大排食沟。③在不影响口腔组织功能活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基托面积,充分发挥付承托区的作用,分散合力,减少牙槽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负荷,同时可获得部分表面张力、附着体、黏着力,增加义齿固位。设计混合支持式义齿,应采用近中合支托。因为当合力加于远中游离鞍基,使基托龈向移位,近中合支托形成的运动狐的曲率半径比远中胎支托形成的运动狐的曲率半径要大,远离运动狐中心的区域运动幅度要小。因此,采用近中支托,功能运动状态下,基牙远中部分,即基托末端下沉程度小,造成组织受压小。
44.防止义齿下沉由于双侧末端游离缺失,远中无基牙支持。因此末端鞍基容易下沉,可以采取游离端加压印模,末端基托下采用种植体支持。随着牙槽骨的不断吸收,可以定期复查,必要时重衬。
总之永远保持基托与支持组织良好的贴合关系和足够的接触面积。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