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状缺损是指牙齿的牙颈部的硬组织在某些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渐丧失,形成由两个光滑斜面组成的楔形缺损。常见于唇(颊)侧。
楔状缺损的发生和发展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不恰当的刷牙方法
唇(颊)侧牙面的横刷法是最先提出的导致楔状缺损发生的因素。其根据为:此病不见于动物,不发生在年轻人,不刷牙者很少发生楔状缺损。离体实验横刷牙颈部可以制造楔状缺损,且为旋转法刷牙所造成牙体组织磨损量的2倍以上。
2.酸的作用
龈沟内的酸性环境可使牙颈部组织脱矿,受磨擦后易缺损。唾液腺的酸性分泌,喜吃酸食,唾液pH值的变化,胃病返酸等均与缺损的发生有关。离体牙实验用酸和横刷牙可以形成牙颈部的楔形缺损。
3.牙颈部结构的特点
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是整个牙齿中釉质和牙骨质覆盖量最少或无覆盖的部位,为牙体结构的薄弱环节;牙龈在该处易发生炎症和萎缩致根面暴露,故该部位耐磨损能力最低。
应力疲劳
在咀嚼运动的过程中,牙接受的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时间周期性地发生改变,相应部位的牙硬组织接受大小不同的压应力和拉应力交替作用。虽然每一次交变的应力值并不大,但长时间反复发生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则可以出现微小损伤,即应力疲劳。
临床表现
1.典型楔状缺损是由两个平面相交呈V字楔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分为4型:①月形:缺损的壁、颈壁与轴壁相交成半圆形曲面,交角大于90°;②碟形:缺损的壁和颈壁中有一壁为半圆形曲面,另一壁为斜形平面,与轴壁相交角小于90°,发生率最高,约占楔状缺损的50%;③三角形:缺损的壁、颈壁均为斜形平面,与轴壁相交角小于90°;④不规则形:不能纳入以上3型者。以上各型缺损均表现边缘整齐,边缘的牙釉质和缺损的牙本质表面坚硬而光滑,色泽正常.
2.根据缺损的深度将其分为浅、中、深3型。浅型指缺损深度在0.1~0.5mm者;中型指缺损深度在0.6mm以上者;深型指缺损近髓或已穿髓者。临床上可出现对冷、热、酸、甜敏感的牙本质暴露过敏症状,累及牙髓可出现牙髓炎性疼痛甚至根尖病,严重者可出现牙颈部折断。必须指出,深度与临床症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关键是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状况,这与个体差异以及缺损速度和患者年龄有关。一般情况是病损速度越慢,年龄越大,症状越不明显。
3.随着年龄增加,楔状缺损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年龄愈大,楔状缺损愈严重。50~60岁是楔状缺损的好发年龄。
预防治疗
1.首先应改正刷牙方法,避免横刷,并选用较软的牙刷和磨料较细的牙膏。
2.组织缺损少,且无牙本质过敏症者,不需作特别处理。
3.有牙本质过敏症者。应用脱敏疗法。
4.缺损较大者可用充填法,用玻璃离子粘固剂或复合树脂充填,洞深或有敏感症状者,充填前应先垫底。
5.有牙髓感染或根尖周病时,可作牙髓病治疗或根管治疗术。
6.如缺损已导致牙横折,可根据病情和条件,行根管治疗术后,予以桩核冠修复。无保留价值者则拔除。
栏目编辑/吴瑞
视角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