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传何意所绘何人
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画作,据学者研究,此画并非“传位图”,表达的并不是传位与政权交替的思想,那么画家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左边的人物是乾隆,右边的人物到底是谁呢?能不能确定他的地位?

《平安春信图》清郎世宁

绢本设色

68.8×4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人物是谁?

在中国古代,服装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包括颜色、材质、花纹、配饰、样式等等,不同等级的人所穿的服装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严格的服装等级要求,给了我研究《平安春信图》中二人身份提供了思路。下面我将会从服装的颜色、样式、配饰、配饰颜色、服装花纹等角度来分析,《平安春信图》中的二人究竟是怎样的身份。

01

服装颜色

画中二人的服装均为红色,只是这两种红色的饱和程度不同。

在服装中使用红色,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渊源。明代桐城的博学大家方以智解说红色有诸多色名:“朱,以赐曰绯,以艳曰红,正红曰赤,大赤曰绛。”在明代,红色就是权贵的色彩。朱红是皇家专有色彩,官民不得任意僭用。宫内皇后、皇妃的华服中都少不了红色,皇太子及诸王的常服袍为赤色,而高级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的公服用绯色,状元的朝服也是绯色。

清代乾隆帝弘历就颇喜红色,他画竹用朱彩,以别于一般文人的墨竹。乾隆朝的穿戴档记录有弘历常年爱穿石青透红的红青褂。乾隆朝还流行棕色加红的酱色袍服,视之为“福色”。

所以结合上述颜色的判断,就会印证学者张震目前的研究结论,即左边的人物极有可能是乾隆。而右边的人物衣服颜色较左边更浅,偏向于淡红色——绯色。据文献记载,皇太子及诸王的常服袍为赤色,而高级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的公服用绯色,状元的朝服也是绯色。所以根据衣物颜色,可以推断,右边人物可能是乾隆身边的官员或者是状元。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02

腰带

腰带往往会是一个人权利与等级的最集中体现。顺治时曾有明谕:“旧制,黄、红色带,原以分别宗室觉罗。”所以除钦赐以外,黄、红色腰带异姓、外藩是不能随便穿戴的。清代官服中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皇帝的朝服带为明黄色,上饰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东珠、珍珠等。按规定,亲王朝带之色,宗室用黄,觉罗用红,其余人皆用石青、蓝色或油绿织金。带用丝织物,上嵌有各种宝石,有带扣和环扣,用以系汗巾、刀、能、荷包等物。带扣用金、银、铜等制,考究的则用玉、翡翠等制。其中所佩之汗巾称为啥或飘带,用布或绸为之,在带上各绣有“忠”、“孝”二字,因而又称为“忠孝带”。一般男子的腰带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束带为准,其长结束后下垂至袍底,讲究些的可以绣花或加些零星佩饰。

图中左边人物是黄色腰带,右边是藏蓝色。根据二人腰带颜色的不同,可以分辨出左边的人物可能是宗室觉罗,属于皇亲国戚。而右边的人物佩戴藏青色,所以也就自然不属于皇家,可能只是外姓的一位大臣。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就腰带样式而言,这两个腰带上面并没有复杂的工艺或装饰珠串。虽然左边的腰带坠有玉石,下方挂有流苏,与右边单纯的藏蓝色飘带相比精致一点儿。但这两种腰带的样式与清代其他样式的腰带相比会逊色不少,这足以可见这样的环境场景下,这样的腰带样式可能就足够了,不需要更加复杂的纹饰了。也就体现出现在的环境并不是上朝,或是宴会厅上的隆重场面。腰带样式更趋向于日常,属常服。

03

衣袍样式

清朝时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图中左边人物衣袍前后开叉,或为一裹圆的不开叉;右边人物是前后左右四开叉的形式。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但在这里,左边人物之所以是这样的开叉样式,可能是这件衣服是常服,所以开衩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就像在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在这里,开衩体现的是这个场景的日常化。

04

鞋履

清代一般穿靴,只是在不正规的平常穿常服时会穿鞋子。左边人物是云头鞋,右边鞋头没有非常特殊的装饰,也就体现了两人地位身份的不同。样式体现了场景的日常化,花纹体现了身份等级的不同。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画中人物在干什么?

从图中可知,在两个人物赏梅花或是递交梅花时,右边人物的手扶在后面的竹子上,而非拘谨或者恭敬的站着,可以看出两个人在进行这一活动时是非常闲适的。扶竹,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枝条两两相对,骈生的竹子。而在画面中央刚好画了两棵竹子,不知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巧合呢?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此外,在学者张震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关于画面中梅花的一系列行为动作,给出了《平安春信图》并非传位图的结论。那么在这里的赏梅、递梅到底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据查,在乾隆的诗句中常把梅花和竹子联系起来,例如“雪里梅开香独冷,一番春信到人家。”所以,“竹报平安,梅传春信”可能就是《平安春信图》所要传达的基本内涵。

画中人的周围环境?

对环境的分析离不开自然环境以及摆放周围的器物。

图中,在人物身边有竹子、梅花以及太湖石。结合画作名称,梅花在此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报示春信,即带来春的讯息,但也不排除有预示高洁形象的寓意。竹子,一方面寓意高洁形象,另一方面预示平安吉祥。太湖石在古代代表着文人雅士的风采,看到太湖石我们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文人。所以梅花、竹子、太湖石,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即是皇家园林中两位墨客平日舞文弄墨的场面。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观察周围的器物,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的后方摆放了正方的小桌几,桌上放置了休闲的水果,以及一些学习的用具。

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如意由权杖演变而成,象征着权力及统治地位。同时,还可用它来搔到手顾及不到的身体痒处,便利好用,如人之意。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既可以作为防身的器物,也可以用于战争中的指挥之物,民间和宫廷都将如意奉为吉祥之物。百姓之间,在逢年过节喜事之时,也喜欢将如意作为礼品奉上,以表示良好的祝愿。就是这样一件小小的如意,它是集王宫尊贵礼仪、民间礼尚往来、家居陈设把玩为一体的珍稀实用之物。此时如意放在了画面中,一来可能是画中人物互赠如意后为之后交谈方便,将如意安置在了桌子上;二来可能是用以日常生活的搔痒之便。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显示出一种日常的平和场景,是没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下的日常生活。

《平安春信图》(局部)郎世宁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服装的颜色、样式、花纹以及材质得出二人的身份等级之别,即左边人物的身份地位要高于右边的人,左边的人物可能是皇室成员,即乾隆,右边的人物单从服装颜色以及样式等方面来看可能会是外姓大臣或是当朝状元。因为周围环境有梅竹以及太湖石,还有学习用具,状元的可能性会相对较大,但也不排除是文官的可能。

因为二人的穿着都是比较随意,并不是正式的朝服,因此并不能非常明确的确定人物的身份。但也正是因为人物没有穿朝服而是常服,所以也就使这个场景展现出了日常的生活图卷。可以说,这幅画是乾隆皇帝和当朝文官或状元在园林之中吟诗作赋,享受文人雅士生活的写照,因为梅竹,所以也就有了“竹报平安,梅传春信”的丰富寓意。

画家档案

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年),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清康熙五十四年(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等。

拓展阅读

《重返作品: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美)巫鸿,《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10期。

《浅谈平安春信图并非“传位图”》,张震,《美术观察》,年。

撰文|王诗媛

编辑|李卓颖

王诗媛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在读。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画鉴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画鉴赏》

赵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lwnh.com/bytt/12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